他是马三立第四代传人,
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相声,
18岁正式拜师,
13年过去了,他还坚持在舞台上,
他是“众人皆醒他独醉,乾坤放浪又一天”
的张一天。
张一天82年生人,身边的人爱称呼他“老张”,老张自打记事以来就接触了相声,15岁启蒙学相声,18岁正式拜师,“在相声届,算比较晚了”。
师父潘海波,艺名潘文森,是武汉市唯一一个马三立先生的第三代传人。
潘先生的父亲潘占奎老先生,更是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方单口相声的创始人。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占奎先生将相声带到武汉,本土化演绎,用武汉话讲相声,在全国都很少见。
△南方单口相声创始人潘占奎先生
老张总说,虽然相声到他这一代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但相声在武汉却是实实在在火爆过。
△2000年老张拜师还登上了报纸
当时的观众讲,潘占奎是跟黄鹤楼齐名的艺人,有一个口头禅,“少买油盐少买煤,省下钱听潘占奎”,可见当时的观众有多喜欢。
18岁拜师的那一年,老张刚好到电台工作,“之所以没选择相声,是因为家里反对,养不活自己。”
但老张从没放弃过相声,一边在电台工作,一边热心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相声活动中,特别是在大学演出。“我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趣的灵魂,终究会碰到一起,经常在高校流窜的结果,就是吸引了一帮90后。
熟悉老张的都知道,他是个话痨,“我是知道一点东西就恨不得告诉别人。”
好为人师的老张开始免费教这帮90后说相声,“我教他们东西从来不收钱,来我家还管吃,回去晚了,还管打车的钱。”
后来老张在解放公园自掏腰包租了块场地,免费说相声,这帮徒弟就随着老张一块演出,坚持了一年。
27岁,老张收获了第一批徒弟,“其实20多岁就开始收徒,心很虚,觉得自己不配”,但因为师父潘海波先生的一句“没关系,有我在”,老张稍稍安了心。
Z小的徒弟是赵路颖,01年生人,在相声专场跟40后师爷潘海波,年龄跨度Z大的一老一少,讲起相声,圈了不少粉。
一路走来,老张一共收了15个徒弟,有人说,收徒太多,收徒太早,但老张说:我还会再收的。
“从喜欢相声到非常喜欢,从非常喜欢到想上台说,从想上台说到想留到这个行业里,一层层筛选后,人就不多了。”
“我希望我们这帮人能在武汉形成一股力量。”
15年开始,老张在老美院旁的亦言堂小剧场演出,一年365天,每天电台的工作结束后就往剧场赶,一帮嗷嗷待哺的90后都等着他排戏。
开始的时候人不多,编剧、主演、导演都是他一个人。
后来电台和剧场的工作实在应付不过来,他干脆把电台的工作辞了。
△电台辞职信
辞职以后专心搞戏剧,第一部原创相声剧《死神来了之黄泉旅行社》,奇情黑暗喜剧,笑点满场飞,意外地受到了观众认可。
△《死神来了之黄泉旅行社》剧照
有人赞他是下一个开心麻花,也有粉丝数年追随,甚至把自己初生儿子取名“张一天”,观众对他的喜欢可见一斑。
当然啦,也会有质疑。“很多演员如果是学戏剧的,他会说你这不是戏剧,你这是相声。但我要是专门去找相声演员来演,他也会说,你这不是相声,你这是戏剧啊。”
在亦言堂的两三年时间,老张尝试了各种风格的戏剧,甚至一度每月创作一部剧。
但因跟合伙人的创作理念不同,Z终,老张离开了亦言堂,创立了果然戏剧。
果然戏剧,果然有戏。老张一直主张“相声也需要原创”,“别看德云社打着传统相声的名号,其实人家是经过了大量的创作整理。”
虽然有时候表演原创段子会出现“大大失败”的情况,但老张知道,方向是对的,观众的反应是越来越好的。
“很多观众看了我们一场,两场,三场演出,从不了解到了解,到觉得还可以,到带朋友来看,这是好现象。”
老张的愿望很简单,用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开开心心,成为大师!
从00年到19年接近20年的时间,
老张将一腔热血洒向舞台,
“我都快40岁了,演出完内心还是会激动”,
武汉做戏的人并不多,
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群人,
武汉才会Different Everyda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