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很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因为弱小无助的他们是那样的可怜,试着去理解并同情他们。
记得孩子初一时,老公陪读数学,我陪读语文、英语。陪读的含义是帮小明解答不会做的作业,仅仅如此,我们俩都觉得头痛。我得在忙完工作回家做完家务后,把小明的所有作业在脑子里做一遍,才能发现自己有一半是鬼画符。于是,研究儿子的试卷,成了我们勉为其难的课题。但即便白天我们把昨天的问题想出来了,晚上看到儿子一脸痴呆的疲惫,都觉得小明的脑袋已经像木鱼了。有天晚上,做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作业,老公压抑了很久的火气终于爆发了,拍着桌子吼道:你上课到底听课没有!这么简单的题,学了三天了,还没有摸到火门!
儿子哭了,做不出的无助也一直压抑着小明。我在阳台上也哭了。但就在那几天,我在20中听了一节关于这个章节的公开课,我从课堂上就看到并明白了学生听不懂课的缘由:老师在黑板指点图形的时候,有个孩子正好低下头找笔;当孩子抬起头的时候,老师的教鞭刚离开图形。一做作业,这孩子就困难了。当老师评讲时,小明又正好埋下头去做,再次错过看懂的机会。Z终,这节课的知识,这个孩子直到下课都没懂,并且小明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懂。两次错过的时间,总共不到1分钟。你想想,这对听课的要求有多高?小明一天要听多少个45分钟?注意力得集中多长时间?专心听一天课,是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而我们都认为是件很基本的事,简单甚至粗暴地责骂小明。
不过,我倒是把那堂课听懂了,也猜到育才的老师可能觉得书本上的东西是很简单的,肯定讲得更快,甚至没讲,因为小明们的数学书几乎是新的。
那天,我陪着儿子好好把书上的内容读懂了,做起了作业。跟小明说:这段时间的几何题问我,我们两个笨蛋一起看书商量。你爸是15岁就上大学的神童,不能理解我们这种差生的感受。我能接收到儿子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依恋,因为我理解小明。第三天,出现了一道题,儿子就开始比我反应快了。我赶紧鼓励小明,我的理科“撇”得很的,都把几何学得将就,你肯定也学得好。小明也切实体会到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中的喜悦和微弱的信心。从这个事情,我意识到,父母的强项,很多时候成为压制孩子成长的大山:因为你在这方面比较优秀,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暂时的“笨”。小明的数学被小明爸打击,小明的语文被我打击。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两口子都不主动管小明学习的内容了,只签字、看改没改错。
其实家长的很多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与内心,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怪罪孩子的不是,他们还那么小,根本就很难理解很多东西,只有慢慢的去引导他们,那样对孩子也好对家长们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