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今年3月起,武汉便掀起一阵阵“汉服热潮”:3月16日到18日,武汉园博园举行“汉口里花朝节”大型汉服游园活动,近8万人穿汉服入园;
3月13日到4月15日,东湖樱花节期间出现40万“汉服军团”。
△此图By园博园
Z近,随便在武汉街头逛一圈,也时常会见到翠袖红裙、宽袍大袖、青衫白褂,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穿梭在身着现代服饰的路人中……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源自黄帝时期,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眼下,“汉服热”愈发升温,仿佛一夜之间,武汉大街小巷尽是“穿越而来”的年轻人。
有人因汉服外观好看而对其着迷,也有人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如今,汉服正在从一种“小众爱好”衍生出一个大产业。
环顾四周,步步皆景,共14处,每一处都是店主亲手布置,可任意拍照。此外,还有剑、古琴、折扇、笛子、花、油纸伞、围棋、文房四宝等道具免费使用,让你一秒入戏。
上午十点,店铺刚刚开门,便有五六位客人前来体验。“这还不是周末,每到周末人特别多,有次大概一天同时接待过30人,其中初中生、高中生、上班族、五六十岁的老年人都有。”胡柳君笑着说。
“不少客人已经来过店里好多次,而且已经和我成为了要好的朋友,感觉很开心。”
黄啸天从接触汉服到店铺开业也就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开店初期生意特别不好做,每个月都在亏损,也不被家人朋友理解。
在那个汉服并未获得大众认可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过多的深思熟虑,他说开店感觉更像是命中注定。
“您是买来自己穿,还是送人呢?”
“平时喜欢什么样的风格呀?”
闲聊之余,偶有顾客进店挑选,导购员都会根据顾客的身材、喜好、穿衣风格等推荐合适的汉服。
黄啸天补充到:“若按照古代的冠服制度,汉服从着装款式、颜色、纹样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个人认为现代汉服应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自行搭配,甚至有一些汉服单品搭配时装日常穿着也可以很时尚。”
“只有一个原则:穿正版品牌的汉服。”
△店内一款宋制的大袖褙子,男女皆可穿着
谈及未来店铺的发展,他说:“希望店铺未来能打造成一个汉服街区,成为本地汉服爱好者的地标。也希望这里能够成为一个汉服爱好者的交流平台,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交到朋友,这比卖汉服本身重要得多。”
与“汉服体验馆”和卖汉服的“汉服店”不同,位于汉阳十里铺的这家“汉服工作室”主要经营汉服制作教学和汉服文化普及推广。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们日常几乎是汉服出门上下班。”
店长四两,是一个有点小执着的汉服制作者和爱好者,也是95后,和朋友于6月15日起共同经营着这家南山朝霁汉服制作工作室。
她在几年前穿汉服出门时,被出租车拒载,路人调侃,身边朋友质疑,于是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汉服推广出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汉服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因此开了这家工作室。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想让学员学会制作汉服的方法并且了解汉服的本质以及汉服文化。”四两说。
始于汉服的颜值,钟于汉服的文化。
“对于汉服来说,首先就是了解汉服形制,然后学习汉服制版,Z后就是汉服缝纫技巧,掌握这三部分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谈起汉服制作,她井井有条。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汉服社社长胡美玲告诉我们,现在学校里穿汉服的同学不在少数,“校园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穿汉服的同学,自己平日没事儿,也喜欢整整汉服造型、听听古典音乐、弹弹风韵古筝。”
一入汉服深似海,从此沉迷出不来。担任“汉服社”社长的她,很顺利地从汉服“小白”蜕变成“老司机”,成功带领社内成员举办了多项“汉服”活动,种类可谓应有尽有。
△制作发簪
△古典舞课堂教学
“慢慢地,我在‘汉服社’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姐妹,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感觉挺值的。”胡美玲说。
除此外,暑假里她也没让自己闲着,为了每天能够接触到汉服,她跑到“汉服体验馆”兼职,“只有一个感受,累!梳头很累的,帮换衣穿衣也是。”即便如此,那份爱却从未停止。
△汉服日常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对汉服感兴趣时,胡美玲毫不犹豫地说:“对汉服感兴趣是因为它很美啊,另外觉得它是汉民族自己的服饰。”
“汉服,越钻研越觉得它是一个很深的东西,在复古与时尚之间碰撞,越来越多的汉服融入时尚元素也挺好的。”
对于汉服文化
Z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服复兴运动的意义
不仅是找回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他背后代表的是
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寻回与守护
#今日话题
说说你对汉服的看法?
本帖Z后由 嗨遍武汉小分队 于 2019-07-25 20:4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