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免联考EMBA学位班
中国EMBA一路坎坷走到今!
2004年3月10日EMBA教育中师资、生源抢夺日渐激烈,各院校之间两极分化严重。
新闻背景
今年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试点的中国本土EMBA教育的第一批学员将正式出炉。而在这个为期18个月的教育过程中,中国EMBA教育的一些问题在高额学费的反衬之下凸现出来,这直接影响了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据记者了解,在今年的新一轮招生过程当中,有的学校已经遭遇了招生困难,中国的EMBA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避免陷入困境呢?我们请到了包括中国本土EMBA、中外合作办学EMBA和国外EMBA的代表共同来探讨中国EMBA的现状和发展。
EMBA基本是市场化运作
面对着空前巨大的中国教育市场,不少教育机构,包括不少的国外教育机构都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教育的完全市场化”是一部分教育机构心中艳羡的目标,但由于教育天生的公益性,这注定了它的发展只能局部地市场化。而EMBA的合法出现第一次使得培养单位在招生和培养等方面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各单位自行决定招生考试录取办法、培养方案、办学模式,这一切都让EMBA的教育基本交给了市场来运作,行政的力量已经开始逐渐退出这个领域。
只有具有丰厚利润空间的产业,才会赢得掘金者的青睐。而EMBA显然是这样一个领域,从媒体上铺天盖地的EMBA招生广告和在中国大酒店等高档场所进行的EMBA招生和说明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EMBA所具有的巨大利润空间。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都实行统一定价,而更多的教育机构都期望能够用自己的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嬴取更高的经济回报,EMBA正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中国的教育机构在合法盈利面前激发出更高的办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的整体质量。EMBA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正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这又一变化。
中国的EMBA还不成熟
像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不成熟的地方一样,中国的EMBA自诞生以来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师资的匮乏,让不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举措有心无力;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让EMBA成为一些院系的摇钱树,而缺乏了独立发展的健康空间;学生的知识层次不统一,造成课程教授的众口难调;以及不少学校在招生压力之下降低了标准,开始出现不少伪EMBA。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尚处于襁褓期的中国EMBA教育还有待成熟。
虽然EMBA登陆中国仅短短数年,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有的是学生挤破门槛,有的则门庭冷落车马稀。但另一方面,仍然有更多的国内外的院校挖空心思要到这块据说有十亿大洋的市场上来分一杯羹。这种情况的发展又不免让人想起MBA在中国的遭遇,但愿为中国教育改革走出试点新路的EMBA教育不要重蹈MBA的覆辙才好。
访谈篇
师资力量是院校实力的关键
在EMBA的师资问题上,近日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北京大学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EMBA项目顾问王建国进行了访谈。
记者:国内不少的EMBA教育项目都是直接在原有MBA项目基础上上马的,不少教师就是原有的MBA教师,这种情况是否对EMBA的健康发展有所阻碍?
徐二明:这的确是国内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关键的是要看这些老师是否掌握了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胡大源:EMBA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很多地方还有待成熟。我们应该给它一定的时间允许它来培养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EMBA教师。
张新民:目前国内不少EMBA项目的老师都是直接从MBA转移过来的,从具体情况来看,有不少老师无法适应这种情况,因为理论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相应地他感悟实践的能力就比较差,所以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王建国:要知道,十个MBA老师当中仅有一个可以教EMBA,这就可以看出完全从MBA传接过来教EMBA在师资上具有较大的劣势。所以如果中国的EMBA总是从MBA基础上直接建立的话,一定会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对中国EMBA的健康发展并不利。
洋教师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需要
记者:国家规定EMBA项目必须有1/3的外籍优秀教师,在几年的实践之后,如何来看待这一条款呢?
胡大源:国家当然是从保证EMBA的教学质量出发来制定这一规定的。但实际上在现实的教学当中这一比例的执行并不严格,有的EMBA是清一色的洋教头,而有些则少有洋老师,这其实都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的反应出发来进行调整。
徐二明:多元文化看起来很美,但却使得院校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因为老外之间没有相互的协作。他们所阐释的东西不少成为了片断。所以,不管洋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关键的是衔接问题。
张新民: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用洋教头的效果并不一定好。首先,翻译就浪费了一半的教学时间。而对于这些EMBA学员来说,Z宝贵的不是学费,恰恰是时间。同时各个院校在聘请洋教头上也花费了许多经费,造成了教育成本的提高。
王建国:中国的不少企业家都不能够听懂英文,而翻译而来的东西显然就缺少了原汁原味。用中文将老师的研究成果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这应当是更加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
问题篇
中国的EMBA的先行者们在努力守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后来者同样想来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但市场却并不会因为刚刚形成便能够让每家每户旱涝保收,EMBA在还处于起步和试点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的情况。
品牌效应造成两极分化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具备EMBA招生资格的数十家院校当中,就有近一半的院校难以招满学生。张新民认为,由于EMBA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所以对于这种教育的质量更多的学生还只是从学校的招牌和名气等方面来进行判断。而这种判断常常跟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差距。这是EMBA在刚起步的时候就出现生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张新民说:“由于EMBA的学员经济实力都较为雄厚,所以,价格上的差异已经无法阻止生源的集中,几万元钱的节约常常无法形成对这些学员的足够吸引。”也就是说,价格战已经很难阻止EMBA在生源上的两极分化了。
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EMBA项目顾问王建国教授则认为,“在判别和选择EMBA的时候,第一位的应该是看这个项目是否是由一个有品牌的商学院开办的。有品牌才有好师资、好生源、好课程和好的教学管理,才真正注重质量、声誉和信誉。”
师资实力形成学校的分化
由于好的老师对EMBA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壮大EMBA的实力,从而又吸引更多的好的老师前来授课,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师资的争夺和分化也非常严重。据记者了解,各个学校除了牢牢抓住自己现有的王牌教师外,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其他优秀老师的加盟。而师资的两极分化,使中国EMBA的两极分化基本成型。
针对中国EMBA的迅速两极分化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徐二明院长总结道:“很多人都对EMBA这块蛋糕有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关键是他们有没有吃下这块蛋糕的胃口,如果没有这个胃口,当然就会吐出来。这也就是两极分化的开始。”也就是说,中国的EMBA的迅速分化也是和各院校的自身实力紧密相关的。
发展篇
EMBA的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的师资力量应当是第一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各个院校师资抢夺战异常激烈、师资出现迅速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办教育Z重要的一点是拥有Z优秀的老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队伍是EMBA的第一竞争力。
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除了师资之外,北京大学国际MBA的中方院长胡大源认为,在师资之外,特色也应当是EMBA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他说,“现在有很多院校为了提高项目的竞争力,避免和一些综合实力很强的院校正面交锋,便通过打造特色项目的办法,比如开办
‘物流EMBA’、‘房地产EMBA’等项目,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变成为竞争优势。”据记者了解,这些采用特色领域办学的EMBA在招生上的确有自己的优势,在某一些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张新民则认为,“除了师资质量和生源质量之外,教学管理与服务应当是EMBA的又一个竞争力要素。”他说,跟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EMBA的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实际问题而来的,所以,老师同学生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EMBA一定要通过教学管理和服务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良性的互动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能力,双方形成吸引,形成整个EMBA项目的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方案篇
EMBA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不管是谈到EMBA的分化问题,还是谈到核心竞争力问题,师资问题都一直是谈论的焦点问题。据记者了解,在不少EMBA的讲台上,都出现过学生将老师哄下台的尴尬局面。而这些被哄者中不乏国内一些前辈学者和一些国际著名教授。对于EMBA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各个学校也都有各自的看法。
老师不应该太重视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徐二明院长就认为对于这种学生哄老师的现象不能完全听之任之,同时,EMBA的教育不能过分拘泥于实际问题而忽视了理论,讲过多的实践就如同给将军们讲如何打仗一样。EMBA毕竟依然是高等教育,老师应当是在系统讲述理论的基础上合理结合实际,EMBA不是教学生如何处理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一个经营管理上的大思路。
EMBA老师需要三种素质
北京大学国际MBA的胡大源院长也有和徐二明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哈佛那样的纯案例授课方式是不适合中国的EMBA教育的。他说,中国的EMBA老师应该具备三大素质:“第一,系统教学的能力。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学习习惯就是希望能够在学习之后对所接受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那种不讲系统性的教学,会让中国的学生感到混乱和没有收获。第二,应用能力。EMBA的老师应当能够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随时结合一些鲜活的案例,让学员能够感同身受。第三,EMBA的老师一定是要为人师表。这需要老师做到敬业、博学、耐心和正直。”
应多培养本校教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张新民认为:“目前中国本土教育界能够高质量地教授EMBA课程的老师不超过50个。”同时,张新民还认为,单纯依靠洋教师对中国EMBA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记者曾经看到一些学校在打广告时列出的师资都是洋教头,而一个本校的教师都没有。张新民认为,这种情况其实是这个学校的悲哀,洋教头或许水平确实很高,但是跟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不吻合,同时语言上的障碍也让双方交流困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EMBA顾问王建国教授则是从团队的角度分析,他认为EMBA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Z好使用本校的师资力量,这样老师之间也能够有配合有协作,使整个EMBA项目也更具有逻辑性和统一性。
学威国际商学院-广州免联考EMBA学位班项目丰富完善,300余人团队包括新东方和华尔街等教育精英、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人士和欧美MBA留学生等,下辖上海、深圳、北京等15个城市校区,8000多名学员顺利毕业,近5000名在读。目前运营项目包括澳洲阳光海岸大学MBA、美国西顿大学MBA、比利时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EMBA等。学威MBA同学会学员规模不断增加,活动日益多样化,遍布全国,已成为中国大型的高端人脉平台。
本帖Z后由 学威国际MBA 于 2019-08-23 10:55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