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后面专门来给我们说,我们之前写的硚口硚是错别字,要改成桥口
后面有人说,当时智能拼音才出来,词库里没有硚这个生僻字,所以要求大家改了这个字的写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词库更新后又有了这个硚这个字,于是又恢复了这个字的写法
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后面专门来给我们说,我们之前写的硚口硚是错别字,要改成桥口
后面有人说,当时智能拼音才出来,词库里没有硚这个生僻字,所以要求大家改了这个字的写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词库更新后又有了这个硚这个字,于是又恢复了这个字的写法
新桓结衣说得都对
内容被自动屏蔽
长泽雅美说的都对
天宇圣斗士发表于 2019-08-28 11:01 修汉江之眼拆掉天宇盛世滨江,一平方赔10万。
津巴布韦币
内容被自动屏蔽
天宇圣斗士发表于 2019-08-28 11:12 那开发商2012年卖2万一平是不是老挝元呢
这都不明白,和国际接轨和**特色,这个根据需求自己切换
内容被自动屏蔽
天宇圣斗士发表于 2019-08-28 11:32 我新发一贴,已经加上单位了,不需要换算。
到时候官方给你p一下
看过你头像演的几部片子
大神什么时候换成小泽玛利亚
鄂人横行发表于 2019-08-29 01:06 大神什么时候换成小泽玛利亚
小泽下面太鸡脖恶心了,没兴趣
硚=石桥?!
并非美女发表于 2019-08-29 08:44 硚=石桥?!
是滴,石头桥
我擦,被盗号了?有辱斯文啊大神
“硚”(qiáo)是个生僻字。
据说用“硚”作地名的,仅湖北武汉市“硚口”和四川自贡市“硚头”而已。其中湖北武汉的“硚口”源于明末建石桥而得名。1952年7月武汉市设硚口区。
硚口古为河湖水网之地,芦苇丛生,荒芜人烟。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洪水泛滥,汉水改由郭茨口沿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而汉水改道也将汉阳城外的芦苇漫滩一分为二,南岸即为今日的汉阳,北岸发展成为现在的汉口。有意思的是,汉口虽经汉水河沙堆积填充为陆地后,海拔也不过20米左右,一旦夏秋间涨水即遭洪水淹没。及至后来人工筑堤防护后,情况才大为改观。
Z早修筑的土堤是明末袁公堤。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在汉江北岸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长4000米)以障水患,故名“袁公堤”(今长堤街),而取土筑堤时所形成沟则命名为玉带河。长堤的修筑,既防水患而利于聚居,又可避风浪而适于泊船,因此导致该地船帆集结,商贸始盛,人丁集聚,水运发达,街巷建立,进而形成集镇。据说当年玉带河沿岸杨柳青青、小桥流水,风光不减秦淮。
及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经湖广总督官文批准,又在袁公堤外筑堡开壕,上至硚口下至沙包(今一元路)修筑了一段形似半月的堡城墙,辟堡门7个,全长5.5千米,同时还开凿了护城河。后在两河(玉带河和护城河)上总共修筑了37座石桥和木桥,其中有两座石桥因架于玉带河和护城河通往汉水处,分称大、小硚口。而这两座桥因均为石砌,故写作石旁“硚”。至于那两座桥叫什么名字?已无从查考。
因新修的城堡可代堤防,玉带河也因而逐渐消失,更有居民在长堤两边建房设店,开辟市场,导致长堤内外从此人烟稠密,成为街市。
世事沧桑,那两座石桥早已不复存在,好在今硚口区尚有一石桥残存,那就是位于新安街(今汉正街)的“保寿硚”。据《武汉地方志》记载:“保寿硚”建于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由于它是山陕会馆(西关帝庙)往后湖的必经之地,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加以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宽丈余,长三丈,条石桥面。在青石桥栏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陕水菸众号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寿硚”三个楷书大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这座由山陕帮筹资兴建的石桥,如今静卧在小巷深处,早已不见潺潺流水之声。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又修筑张公堤。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拆除城堡修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虽历经城拆、堤废、河填、桥毁等变故,但“硚口”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爱乃娜美说的有道理
呵呵,我老头说54年淹水,他坐到2楼钓鱼
汉阳到底几多常住人口搞清白冒
鄂人横行发表于 2019-08-30 13:22 回复 19854512 的帖子我擦,被盗号了?有辱斯文啊大神
那个没看过?装?_?`
©2008-2024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