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不肯分享玩具,或者拿了别人的玩具不想归还的时候
这个时候家长也许会急了,心想:怎么孩子这么小气,一点也不大方
然后急忙教导他“孔融让梨”,不管孩子同不同意,强迫他“分享”,Z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情愿地奉献自己的“心爱之物”
在教导孩子“孔融让梨”之前,也许我们都该想到“强扭的瓜不甜”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被老板强行要求发朋友圈,替公司推广宣传
这时大家会在心里大骂:朋友圈是私人的,凭什么要替公司转发?
但是对方是老板,即使自己心里有什么不满,还是“不得不从!”
而被迫发朋友圈时的感觉,就像自己的领域像受到侵犯
既然被强迫的时候我们觉得不被尊重,为什么不能想一下
“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不过事情到了教育下一代身上,却变了味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告诉孩子要谦让,不要太自私,要懂得分享
似乎这样才是一个孩子该拥有的优良品德
可是被迫的无私、分享,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双赢选择,而是一个剧本
而这个剧本,通常是以牺牲自我需求而全剧终
“自私”是孩子的天性
有一次带宝宝到小区里玩耍,看到一群和宝宝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小区的滑梯旁玩得不亦乐乎。
宝宝走了过去,想加入他们,却遭到为首的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拒绝
被拒绝的宝宝气呼呼的,拉着我手回来家,带了自己的平衡车来到了大家面前。
孩子们纷纷被宝宝的平衡车吸引,想要和宝宝一起玩
这下,轮到宝宝不乐意了,她身体死死护住自己的平衡车,不给别的孩子靠近
这时,为首的孩子又放出一个“大招”——从家里搬出一辆电动小汽车,顿时盖过了宝宝的风头
宝宝这时厚着脸皮走过去,主动“分享”自己的平衡车,想要和他们一起玩。为首的孩子却轻蔑地从鼻子里“哼”了一下,说:“晚了!”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这群孩子上演了一幕“武林争霸”,为了获得Z高话语权,纷纷亮出各自的“武器”,用尽各种“小心机”,与对手一争高下!
看到这一幕,少不了小区一些老人家会上前劝说孩子:「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不分享就是自私、小气。」
但这些两三岁的孩子不主动分享,真的就是小气吗?
经济学家、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糖果实验”。
糖果实验
邀请200多名年龄2~8岁的孩子进行实验,参与实验的孩子需要进行选择:
将糖果全部留给自己,或者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恩斯特发现,参与实验的孩子的行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在实验中,2至3岁儿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会选择与对方平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自私或许是孩子的一种本性,越年幼的孩子通常是Z自私的
而懂得与人分享,往往要等到七八岁
糖果实验所带给我们的道理
“自私”或许是孩子的一种本性。两三岁的儿童通常是Z“自私”的
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
“自私”与否,既与基因有关,也与后天的养育有关
让孩子告别“自私”,当然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引导,但在孩子Z为“自私”的阶段,
教育引导也许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还会有反作用
在两三岁的孩子眼里,是他的心爱之物,是他精神的依托,
甚至会觉得玩具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每一件玩具都是“天价”。
孩子对玩具的“吝惜”,也恰恰是孩子开始具备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的表现
强迫分享没有幸福
2-3岁的孩子,孩子的物权意识在萌芽。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
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样地将自己的所属物品“保护”起来
这其实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
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但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而大人如果不理解、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这些感受会更强烈,进而引发不安定感,
对周围的人与事都产生不确定的感觉。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正确引导孩子分享的小建议
可以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孩子“轮流玩”,外出的时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
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家长不需要“插手”,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分享,这会给孩子的安全感带来一些危机,变得不安
家长更应该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支持孩子的决定,保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2.家长不是法官,而是参谋
我们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在分享中可以结识好朋友、拥有一段快乐的游戏时光,让他知道分享不等于失去,分享只会赢得更多
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还能要回来的,如此一来,孩子的焦虑就会大大减小
3.让孩子感受分享的乐趣
孩子主动分享之后,要及时给孩子表扬,得到鼓励的孩子,慢慢他会知道
分享行为是好的,是被赞许的行为,他就会主动分享,分享了被认可也会让宝宝感到很快乐
------------------------
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小标签
因为人生中的很多“明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