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行业流行一句话:「护肤不能一味追求结果,仪式感也很重要」。 一般晚间基本护肤流程流程包含:卸妆—洁面—爽肤水—(前精华)—精华—眼霜—乳液—膏霜,这 6~8 个步骤,白天还要再加上防晒和化妆。这还没算上面膜,美容仪,美容油等等这些「无处安放」的新花样。
那么这些繁琐护肤步骤可以精简吗?
可以!并且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从成分和功效上分析一下,这些步骤里面哪些是真正管用的程序,哪些是然并卵的纯仪式感。
卸妆和洁面用一个就好
相信大家对过度清洁这概念并不陌生,我们的脸并不是越洗越健康。
事实上皮肤中的脂质,和皮肤表面的微生态,会对皮肤稳定起到保护作用,反复的过度清洁有可能导致细胞间脂质流失,损害屏障功能,也有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的平衡。
建议尽可能一步搞定面部清洁,不光是叠加的清洁成分会对皮肤造成损害,反复揉搓也会导致冒痘痘(参考机械力痤疮)。
如果画的是淡妆或是防晒,那么普通洁面产品就足以满足清洁的需求了。还不放心的话则可以使用类似贝德玛这种胶束卸妆水,卸妆能力不错,对付淡妆和防晒绰绰有余,不过卸妆水一般要用到化妆棉,建议手法要轻柔。使用后用清水冲掉就好了,也不会有什么残留感。
如果画的妆比较浓,尤其是眼唇妆,那么洁面和卸妆水可能就力不从心了,这个时候会需要溶妆能力更强的产品。
建议用自乳化能力好的卸妆油,比如植村秀和娇韵诗家的卸妆油。所谓「自乳化」就是遇水会自动变白,而不是飘在水面上,冲水后残留感比较低,这样就没必要再用一次洁面。现在产品里的自乳化技术和更高级的 D-Phase 技术基本都能做到很低的残留感,避免二次清洁。
爽肤水意义不大
很多人认为用爽肤水就是在给肌肤补水,可事实上水是「补」不进去的,无论你拍得多用力,绝大部分的水分都会蒸发掉。
角质层不是棉纸做的,不会随便就吸水,皮肤里的水分含量是由保湿因子决定的,爽肤水里的保湿因子并不会比精华或面霜里的多,所以说到补水能力就更差了。
但在使用当中为何会让我们产生补水的错觉呢?
这就要从前一步的清洁说起,在洗面奶的配方选择还没有那么多的时候,绝大多数洗面奶都是皂基的,皂基的特点是碱性强,洗完后皮肤紧绷,这个时候用一点弱酸性的爽肤水会很舒服,紧绷的拔干感会消失,感觉上好像是在「补水」了。
事实上,如果你的洁面步骤没有留下紧绷的大干皮的话,那么拍水这一步就是仪式感大于实用了,因为没什么功效是肌底液和精华替代不了的。
肌底液和精华没必要叠加用
单从成分上讲,肌底液和精华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
比如兰蔻小黑瓶,属于肌底液,搭配的都是分子量较小的活性成分,和一些促进渗透的辅助成分,粘度往往较低,使用后残留感低,吸收感非常好。
而资生堂著名的红腰子,属于精华,同样可以做得薄如无物。产品本身呈半透明的白色,看起来质地厚重一点,但是一抹化水,又轻又滑,打几个圈就没了。留下的肤感也只有一丝淡淡的丝绒,可以让人很放心地用后续的产品。
总结一下肌底液和精华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叠加,但是并非必要。
没有油就没办法保湿,前面提到的几个步骤中,保湿油脂是缺乏的,所以需要乳液和面霜登场。
单纯从油份的比例上来说,是区分不了乳液和面霜的,一款看起来不怎么厚重的乳液,油份含量也有可能超过 40%,高于不少面霜。
这俩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输送活性成分需要流动性好的配方作为载体,所以在脂溶性活性成分的传导方面,流动性好的乳液是有优势的。
但面霜就一无是处吗?面霜和乳液在成分上比较显著的差别主要是体现在固体油脂(蜡)的含量上,流动性低的蜡在皮肤上存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保湿效果比较长,同时又不会像液体油脂那样产生油滑或是油亮效果。所以在天气干燥的季节使用面霜,既能持久保湿,又不会显得油腻。
保湿性好的乳液和面霜,二选一就好,没有特别需要不用叠加,干燥的季节与其涂大量油腻的乳液,不如换成厚一点的面霜。
今天冒着被品牌爸爸们集体约喝茶的风险,为大家扒了这么多不十分必要的护肤步骤,希望能为大家日常护肤提供专业建议用以参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大家每天花在护肤上不必要的时间,并帮助大家节省口袋里的用于护肤的银子。
总结一下,一是希望大家减少不必要的步骤,二是少花点冤枉钱买更精准的产品,精简护肤,理性与仪式感并存,才是真的会护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