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是在初中,心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放映,两边窗帘拉紧后氛围还挺好,平时让人哈欠连连的PPT投影,竟突然有了魔力。那时,我对好电影还没有多少概念,院线片看得极少,周末偶尔蹲守明珠台,关于电影的浪漫、诗意和意象,知之甚少。
当时Z记得《海上钢琴师》的两组镜头:一个是1900邀请初相识的Max坐到钢琴边,我很惊讶镜头不仅可以不是四平八稳的,而且还能天旋地转、天马行空,两个大男人和一架大钢琴在宴会厅地板上翩翩起舞,而且连人带琴的每个转弯和滑步,都和音乐踩点。谁能想到两个大男人也能催生出这般极致的浪漫?
那一刻,仿佛整个教室也都登船上路,跟着海浪起伏摇晃。这一幕,也是我对电影造梦Z初的认识。
另一幕是1900的初恋。少女不过是在灰蒙蒙的窗前揉了揉眼睛,1900就毫无征兆地沦陷了。不仅诞生了一首心碎钢琴曲,1900还说他想要下船上岸,要是放今天就等于是神仙说要落尘下凡呐。爱情,真是个令人让人心驰神往的东西啊。
但关于电影的主题和隐喻,那时呆在象牙塔的我从未真正理解。直到多年后重温我才开始明白,而Z近一次到大银幕观看,情绪则仿佛又被放大了十倍,有不少moment甚至会不自知地掉下眼泪。
《海上钢琴师》围绕着一个传奇展开——1900一生未曾下船,Z后甚至舍弃生命也不愿上岸。当镜头聚焦于1900伫立在舷梯,他迟疑地望着眼前的繁华都市——那个人人都高喊着“America”、代表着希望、机会与自由的纽约大都会,他却退守了,并且从此再没下来过。
之前的几场戏,Max就问过:“你怎么不下船呢,哪怕一次也好,你会拥有一切,陆地上的人会为了你而疯狂的!你会赚很多钱,有妻儿和大房子。难道你就真打算在海上一直漂泊吗?”发行商风尘仆仆地带着录音设备到访,“有了这个,你根本不必下船就能拥有名声和富贵,人们会为你疯狂的!”但1900撕毁了合约,在失去了献给爱人的意义后,他还掰碎了母带。而当1900决意下船,他为的是“去听海的声音”,并不是Max口中结婚生子赚钱之类的俗事。
因为,对1900来说,这样繁华喧闹的世界“太大”了,这个世界看似自由,却充满着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按部就班的步骤。尽管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都“脚踏实地”,但他们的欲望、贪婪、痛苦、空虚、徒劳……种种的种种,没有尽头。恋爱、结婚、生子、养老;做唱片、宣传、一次次地被迫营业……努力融入,放弃棱角,被生活的潮流推着向前走,这不就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人生赢家吗?但如果真这样了,1900还能全心全意用音乐弹出一个“想做修女的妓女”吗?
客轮才是1900的归属。在船上他习得了贵族的礼仪和谦逊,他融入到了底层的悲欢和畅想中,他在短暂的相逢中,观察且演奏了太多太多人的悲欢离合,88个琴键就是他充满无限可能的丰富世界了。他可以打破规则、无拘无束地创作,他可以今天说F*ck the regulation,也可以明天戏谑地说F*ck Jazz!
这是1900的海上乌托邦,是他的精神家园。不下船造就了1900,下船就会沦为芸芸众生,变成一样的普通人。
很多人说,1900是孤独的,但我从不认为1900孤独——知音难觅,短暂的生命里他收获了Max的友谊,遇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头,邂逅了一生的挚爱,并且他从未对自己的使命和天赋产生过怀疑,不曾蹉跎。
反倒是他如果真上了岸,那他才会长久地孤独并且被损耗下去吧。
另外,我还想说《海上钢琴师》Z宝贵的,是它拍出了一个人真实的懦弱。伟光正的、阿甘式的励志故事何其多,而懦弱却极少被拿上台面不是吗?
除了被烧炉工丹尼收养的年份1900,世界没有任何1900存在的证明和痕迹,他没有国籍、没有亲人、只随着弗吉尼亚号在世界各地漂泊。他很长时间以来都相信“妈妈”是某种赛马,孤儿院是给没有孩子的大人准备的。如果要下船,他甚至连一个盖章入境的小本本都没有,更不必说面对乌烟瘴气的商业社会、欲望横流的钢铁丛林了。
他如果下船,无异于来到了火星,所以他怯懦了。他Z终退守回自己的“安全区”,情愿安于一隅、甚至舍弃生命。
1900说“ I will always go back”,而大部分的“我们”,则都没有懦弱的可能,“我们”大多是向生活和现实低头的人,情愿咬牙忍受遗憾、接受失去、付出代价,都要如履薄冰地向前走,竭尽全力地硬融入。在阅历增多后,相信更多的人都能更理解这样一种反主流的人生选择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感叹,是“我们”没有1900的勇气,因此“我们”只能依旧跟随世俗,被日常生活推着走。
又或者,尽管“我们”选择了退,却无处诉说或难被理解。终于在《海上钢琴师》里找到出口。
这也是《海上钢琴师》Z伟大的地方:懦弱和勇敢不再是绝对的对立面,现实和理想亦没有绝对的区隔或好坏,观众通过角色和故事,连通自己的人生感慨或历练挫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1900,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海上乌托邦,每个人迟早都会看懂《海上钢琴师》,而每隔一段时间再回看,又会看到不一样的感悟。
也有人说,1900其实是Max自我的投射,是他选择按部就班的生活后,遗留下来的那点关于理想的念想——不过Z后都被炸得粉碎。当我在电影院看到故事的结尾,我突然泪崩:这是我第一次将目光从1900身上移开。Max拿回“代表着他大半辈子”的小号,然后逐渐消失在街道的尽头......留下的人将承受加倍的苦楚不是吗?这个投入到生活大流之中、浮浮沉沉的俗人,何尝又不是勇敢的?
PS:《海上钢琴师》有169分钟的导演剪辑加长版本和 125分钟的全球公映版本。而此次,内地上映的版本就是后者,等于说是和全世界公映的原始版本一致。因此并不存在“中国特供版”或“删减版”一说哦,影迷朋友们可以放心食用!
文章来源:桃桃淘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