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家长都面对这样的难题,包括楼主也是一样,感觉自己为他做的太多,反而发现他什么事都依赖着你去帮他做了,比如早晨穿衣服,其实他自己都会穿,但是他不知道秋衣扎裤子里面,袜子扎秋裤。所以有时候我就去替他做了这些,做了多以后他已经形成一种依赖。不过以前起床的慢吞吞倒是改变了不少,买了一个他喜欢的闹钟,每天闹钟一响,用他爸的话形容就是,儿子,你跟消防员一样,闹铃一响,第一时间立马爬起来。慢,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通病,我是个性子非常急躁的麻麻,一看到墨迹火就不打一处来了,比如早晨都要急着去上班,还要送他去上学,他还在家里墨迹。
大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着急上火,不停的催促着孩子:“快点!快点!”孩子却不以为意,不紧不慢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还给你来一个“回眸一笑”,此刻咱们的心情就跟那“牵着蜗牛去散步”是一样一样的。
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是训练出来的。爸妈在一旁反复催了之后,基本上孩子的行为也不会有任何改善。我家孩子属于比较自觉,回家先吃东西,吃好了,自己去房间写作业,这点是不用我提示的。他写作业我做饭,这样让孩子知道作业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儿。或许爸妈放平心态停止催促,才是引导孩子的Z佳姿态。当父母都是一场修行,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要有耐心。在能管教能管得住的时候一定要管,不然等大了以后你再想对他做出改变已经不可能了,他已经有逆反心理了。
在爸妈长时间的不停的催促下,Z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该不该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起床。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该不该做作业,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来判断该不该做作业。孩子总是越催越慢,催促打乱了孩子的内在秩序,自律性变差。催促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暗示。催促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现在的家长每天面对着高节奏的生活,永远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强,追求着不输在起跑线上,内心焦虑,从而把焦虑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拖延造成的所有后果,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自然后果法并不是不管不顾,也需要大人的正确引导。跟孩子约定吃饭的时间,到时间就收走碗筷,孩子体验过饿肚子的感受,自然会提高吃饭的速度。又比如跟孩子约定晚上写作业结束的时间,过了时间就不要写了,孩子有过一次不交作业被老师批评,他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跟孩子约定时间,提高效率。
试着“懒惰”些,孩子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陪得了一时,也陪不了一世。孩子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有他自己和世界相处的特别方式,尊重孩子本身的节奏。做父母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拥有“孩子你慢慢来”的诗意心境。
每次喜欢看他认真学习的样子,多鼓励他,认真学习的样子太帅了。现在孩子一定要阅读,阅读真的太重要了,还有练字,要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