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催婚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还有 10 多天,催婚大军即将抵达战场,你准备好了吗?
很多父母会唠叨,甚至埋怨:“你怎么还不找个对象结婚”。
他们以为,我只要结婚了,就一定幸福快乐、高枕无忧。
他们很难理解,我为什么不结婚。
只不过,我们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
看过《82年生的金智英》的微博网友说:“Z害怕男友向我求婚”。
金智英,是韩国作家赵南柱笔下,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她的人生,与我们没什么两样。
在普通的家庭中长大,读着普通的专业。毕业后,做着一份毫不起眼的工作。
30 岁,她与大学同社团的学长,结了婚,生了个可爱的女儿。
当你羡慕她“幸福人生”的时候,她同时患上“产后抑郁”和“育儿抑郁”。
从他们谈恋爱开始,家人就一直催着他们结婚。
智英想,年龄也确实不小了,也确实该结婚了。
但是,结婚从来不是烦恼的终结者。
只要老公带她回婆家,就一定会被全家催生:“你俩是时候要个小孩啦”。
可只要一想到生孩子身材会走样,工作会受影响,她心里就万般抵触。
她无法想象:“有了孩子之后,我要做出多大的改变?”。
工作要加班,孩子怎么办?
孩子发烧生病需要照顾,落下的工作又该怎么办?
家庭和工作没办法顾全的时候,我真的要放弃事业吗?可我真的很喜欢奋斗的感觉啊。
如果将孩子交给别人带,错过了她的成长,我还能做个“称职的妈妈”吗?
就在她焦头烂额的时候,她以为,老公会跟她一起想办法。
却没想到,老公说:“反正迟早都要生的,与其一直被催,不如现在生”。
无奈之下,她妥协了。
因为,大家都说要生孩子啊,这是个必选项,我又能反驳些什么呢?
孩子 1 岁多的时候,曾经的上司,邀请智英去她新开的公司工作。
可是现在,她真的不想再错过这个机会。
于是跟老公商量,找个保姆帮忙带孩子。
可惜,天总不如人愿。
一个月过去了,保姆还是没找到。
一直瞒着病情的老公,出于愧疚,提议自己休育儿假。在家里带孩子,让智英出去工作。
多好的老公啊,长得帅还体贴。
智英欣喜若狂,努力为重返职场做准备。
然而,这个消息,传到了婆婆耳边。
婆婆大发雷霆:
“喂,你是不是疯了?你也太过分了吧!我儿子前途一片光明,你们怎么这么冲动?”。
“你自己出去能赚多少钱?让老公请育儿假,在家看孩子,像话吗?”
大家理所当然地以为,结婚是要生孩子的。
照顾家庭,是女人应该的责任。
至于你想工作,那你就自己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问题。
而男人,从来不会被问:“你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
社会的理想婚姻状态是:女人做个“贤妻良母”,男人在外面打拼。
但,从来没人关心过:“为了婚姻,我付出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一旦你不是按照“标准”来生活,就会有无数人来指责你、质疑你。
哪有人是这么过日子的?
况且,大多数人并没有智英这么“幸运”,被前领导邀请一起工作。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找工作时,你会被问:“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会被要求“我们需要你 3 年内不生孩子”。
好不容易有晋升机会,却因为你可能要放产假,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及时完成工作。
你总是要被迫面临,要家庭还是工作的两难选择。
更残酷的是,你选工作,会被公婆指责“不顾家”;会被社会嘲笑“女强人没幸福”;
你选家庭,心更不甘:“凭什么你们只要求我?”。
是啊,凭什么呢?
在这种大环境下,太多女性,害怕因为婚姻,失去自我。
知乎上有一场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恐婚”的投票, 10K 人参与。
结果,“恐惧婚姻中的未知和风险”,获得近半票数。
说白了,比起失去自我,我们更害怕婚姻失败。
这是因为,我们对婚姻,寄予太高的期望了。
你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好,婚姻就应该是完美的、不会出问题的。
而父母催婚时,也一直不断给你洗脑:“结了婚就一定很幸福”。
就像结婚誓词里说的“无论顺境逆境、富裕贫穷......我都会爱你,直到永远”。
然而,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现实,还会把我们逼疯。
我们对婚姻有所期待,是很正常的。
只是,你有没想过,这样的期待,真的合理吗?
不好意思,我觉得很恐怖。
万一我婚姻失败,怎么办?
我们以为,婚姻就一定是完美幸福的,伴侣之间就应该心有灵犀。
甚至,还会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另一半:
“你爱我,就一定懂我”;
“你在乎我,就会在房产证加上我的名字”;
“即使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种标准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很多人觉得责任太大,而不敢轻易走入婚姻。
但对不起,这不是婚姻。
结为夫妻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己阳光与阴暗的一面。
而我们之所以相爱,除了像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的,基于性的吸引而产生的相互接纳、相互需要、相互爱慕的亲密情感关系。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被另一个人看见,接纳自己的脆弱与阴暗。
没有人“应该”满足你的全部需求,也没有人“应该”按照所谓的标准来对你。
我们都需要在婚姻中,彼此学习、迁就,学习如何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共同修复。
我们不得不承认,焦虑、害怕、失望,都是婚姻的常态。
只要幸福多于痛苦,这段经历于每个人而言,就值得继续。
而不是将婚姻简单地理解为“幸福”,也不对失败的婚姻,带有偏见。
女性被“贤妻良母”的标准围困,男性被“要结婚可以,先买房”的标准捆绑。
都说中国的房价,都是被丈母娘撑起来的。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买房结婚”。
在面临孩子入户、上学等诸多问题时,没房还真不行。
只是,当它成为每个人的“婚姻标准”时,无疑在“恐婚族”的心上,又加了一把刀。
你有没认真思考过,这个标准,真的是你与另一半想要的吗?
在日本,有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卒婚”。
意思是,夫妻如果在长时间的婚姻生活中感到厌烦,可以继续维持关系,但平时各自生活互不打扰。
65 岁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跟自己的丈夫“卒婚” 7 年了。
在此之前,她每天跟公婆生活在一起,屋里堆满了各种陈旧的东西。
她无法忍受这么拥挤的生活。
丈夫呢?在老家经营着自己的诊所。
山下英子作为诊所的会计,工作和生活压力一度爆棚。
为此,她得了白细胞减少症,身体越来越虚弱。
但是,孩子还需要自己的照顾,能怎么办呢?
于是,孩子上大学之后,她忍无可忍,向丈夫提出:“我想搬出去一个人生活”。
没想到,丈夫居然同意了。他说:“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吧”。
她说:“我们有各自的生活,我喜欢到处跑,他喜欢跟狗呆在家里”。
有一次,她回了一趟家,丈夫开玩笑地对她说:“快点吃吧吃饱了就回东京”。
“很多人不能理解,觉得同居的才算夫妻,但我和丈夫的关系都很好啊”。
这种“卒婚”方式,让他们都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婚姻标准中。见面也好,不见面也没关系。
反而是,两个人都变得更加自由舒服。
说到底,婚姻本身,就是一场“合谋”。
当两个人有着共同的意愿,才可以往前走。
所以,两个人怎么合作,怎么生活,都应该由我们决定。
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选择这样的婚姻标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结果。
例如,如果你觉得结婚可以不买房,就要承担不买房后,要不断租房的生活。
其他的,别人无权,也没资格,对你们的婚姻指手画脚。
我曾看过一个笑话:
“我恐婚是因为我妈。看着她的婚姻,也就不想结婚了。
可怕的是,她还很自信地说:‘你看我当年不是稀里糊涂地,跟你爸结婚,稀里糊涂地生了你,这不现在过得也挺好的嘛’”。
真哭笑不得啊。
这种催婚者与恐婚者的矛盾,让我想起《奇葩说》中,邱晨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父母想让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降低一点结婚的繁文缛节吗?
如果伴侣想和我结婚,他们有尝试去理解,我对婚后养育孩子、婆媳关系、父母养老这些问题的纠结吗?
如果社会想让我结婚,他有没有去尝试降低一点年轻人结婚的经济负担?”
如果以上三者都没有,抱歉,请不要逼着我们结婚。
然而,我们都知道,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当下这场“恐婚”与“催婚”的博弈战中,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都必须明白:
第一,婚姻并不应该只有一个样子。
现代社会,有人像上面所说的日本夫妇般“卒婚”。
也有人维持的是“朋友式婚姻”:不带评价、不带指责、不过高期待,像朋友一样去陪伴。
就像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的:
“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爱情和友情都具备,双方是爱人,也是朋友。”
第二,没有一个人是恒定不变的。
只有我们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是允许失败的”。
没有任何一种婚姻,是完美的。
我们不过是陪伴了彼此,走过人生的一段路。
好的婚姻是,你在心里做好了准备, TA 有随时下车的权利,但 TA 一直没走。
所以,大胆往前走吧,你并不是那么地“退无可退”。
至少,即使失败了,你还是可以退回另一身份,去做你自己。
而在这其中,我们还得学会,从婚姻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