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选题,占有了足够的材料,接下来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了。由于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篇幅要求,期刊论文一般要求在6000字以上,学位论文更长,因此,提笔立就的情况在论文写作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更何况,合格的学术论文必须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严谨,这就需要作者在动手之前进行谋篇布局的工作。
谋篇就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观点如何表达,各部分如何安排,首尾如何照应,就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文章能够围绕主题,层层递进或者从各个角度对论文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
元代散曲家乔吉曾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总结乐府(散曲)作法,后人多将之扩展而至于文章,这也可以看作是论文布局的重要原则。所谓“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要如凤头精彩夺目,内容要像猪肚充实丰富,结尾像豹尾干净有力。古人对文章的起结向来非常重视,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在论文布局时,需要特别重视开头和结尾。论文开篇可以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如《民法典与特别民法关系的建构》一文的引言部分在分析了民法典发展的现状之后,明确提出了论文的理论预设和主要观点:
本文的理论预设是,民法典是组织与管理民事权利与社会的基本工具,法典化时期的民法典是传统自然法的具体化和实用化,当下的民法典也未尝不可以整理出新民事自然法。通过分析将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己经形成后,中国不仅依然需要“返本”的体系化民法典,还需要“开新”的、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民法典。
也可以先摆问题,引发思索,然而再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如牛宏宝《理智直观与诗性直观:柏拉图的诗哲之争》以学术界讨论柏拉图诗与哲学之争的两个基本倾向开头,引出问题之所在,从而找到论文的切入点:“‘爱’美的理念为什么就不是‘爱’诗呢?这之间有一种值得分析的矛盾。这个矛盾或许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柏拉图思想中涉及直观的话语逻辑。”不管那种方式,都切忌拖沓含糊,开头亮观点的,重在观点表述清晰,而且要突出其创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引发思索的,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三言两语,切中肯綮,直入主题。
论文的结尾一般都要总结全文,提出结论。较常见方法有以“综上所述”或“总之”开头,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或者重申观点,与开头相照应;或者进行理论或实践的展望,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不能是简单重复论文已经表述过的观点,也不能以口号性的话语作高调而空洞的呼吁,这些都无法真正起到“豹尾”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论文开头没有对主要观点作出完整清晰的表述,结尾就必须进行明确化;如果论文已经有过观点的表述了,结尾可以重申,但不宜简单重复,或者换一个角度进行总结,或者提出更深入的见解,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才能达到“如撞钟清音有余”的效果。如《法外权势的失落与村落秩序的重建——以赵树理四十年代小说为例》在引言部分提出:
整体而言,赵树理40年代的小说,以山西地区自然村落为描写对象的故事序列中,权势大于法律的现象十分突出,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不同村落底层百姓卑贱屈辱的生活。另一方面,出于服务当时政治的需要,其小说结尾往往又扭转了这一局势,在复仇与伸冤为旨归的叙事模式中,法外权势的衰败与失落成为必然,村落秩序的重建也在大团圆结局中悄然启动。
而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在肯定了赵树理一个农民作家的朴实与深刻对建立农村新秩序问题的探索,同时也指出:“从宣传工作扩展开去,乡村法外权势的衰退与失落,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予以解决,赵树理小说式的打黑除恶、重建法治之路,以及村落秩序的重建,仍然十分美好而艰难,光明而曲折。”从而使论文引发的思考溢出了文本的局限,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有人说,有了好的开头和结尾,论文就成功了一半,这话并不完全正确,论文的核心部分在阐述和论证,这一部分既要如猪肚般丰富充实,又要条分缕析,逻辑严密,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腾挪变化之势,才是一篇真正的好论文。所以说,正文部分是谋篇布局的重点。
论文谋篇布局Z忌两大倾向,一是散漫随意,东一锤子,西一榔头,想到哪儿是哪儿。这种天马行空式的写作方式,可以存在于散文之中,却不是学术论文的写法。学术论文的特点是严谨周密,是以理服人,也就是说,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论证一个思想或观点。所以,谋篇的前提是确定论文的主要观点或者主题,使之成为论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不明确,论述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一篇万字左右的论文一般要分成三到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必须围绕主题,或者以层层推进的方法进行阐释说明,或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证演绎。每个部分都应当有相对独立的分观点,但这些观点都必须从属于主要观点,能够支撑主要观点,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作者在论文的引论部分提出核心观点:“本文所持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为了让读者接受这一观点,作者把论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解释,因为文章核心观点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概念之上的,因此阐明这一概念,并将之与论文的主要观点联系起来是观点成立的基础;第二部分从事实出发,以中东欧转型社会所出现的文化认同危机论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从中国实际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现实基础和认知维度。这三大部分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都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为核心,或阐述,或证明,或分析,使主要观点得到了较为透彻的说明,论文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逻辑依据。
另一大忌是狭隘局促,角度单一,这样的论文缺少开阔的学术视野,如同把缆放舟,这种就事论事的现象在初学者身上Z为明显。从本质上来说,这当然是因为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和深厚,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思考不够全面,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多读、多思、多写、多积累,这也就是所谓“功夫在诗外”。而从技巧上来说,则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拓宽论文格局。纵向,是指时间的维度,研究者可以向前追溯某一问题的形成,也可以向后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刑事立法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制衡》一文,就追溯了我国从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实施以来刑事立法的变化轨迹,不仅开拓了研究视野,而且提供了论文主要观点建立的事实依据。横向,是指空间的维度,横向对比或借鉴是学术研究中大量使用的方法。比如上文所举《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以中东欧转型国家的文化认同危机来说明问题。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但论文的第二章则对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网络、应急管理计划进行了简单介绍,由此反观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这些横向角度的分析,都大大拓展了论文的学术视野,论文内容更为丰富,框架也更加合理,而角度的变化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纵向或横向的拓展,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必须注意与观点的契合性原则,不能为了凑字数而随意拼凑,离题万里,把一篇学术论文写成大杂烩、大拼盘。
拟定一份详略得当的提纲,是谋篇布局的必要手段。拟写提纲,实际上是论文构思视觉化的过程,就是对思维进行系统化整理,使原本混沌模糊的想法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在拟制提纲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问题,如思维尚不够清晰,结构安排不够有张力等,就能适时作出调整。提纲不能过于简略,如:
1.引论:提出论点(提出问题)。
2.本论:证明论点(分析问题)。
3.结论:总结论点(解决问题)。
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提纲过于空泛,没有任何针对性,也就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并不是说,提纲要越详细越好。有人在拟写提纲时,详细到每一小节的小标题和每一小节使用的材料,但是真正开始动笔,却发现文思无法连贯统一,文章常常写不下去。这是因为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活跃的思维过程,写作时完全可能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过于详细的提纲,有时反而堵塞了作者进一步发挥的空间,论文虽然可能写得四平八稳,但往往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一般来说,提纲要列出大纲(一级标题或称Z大的论点),也要列出纲目(二级、三级标题或称从属论点),具体形式如下:
标 题
一、 一级标题(Z大的论点)
(一)二级标题(从属论点)
1、三级标题(二级标题的从属论点)
……
(二)二级标题(从属论点)
1、三级标题(二级标题的从属论点)
……
二、 一级标题(Z大的论点)
……
提纲中的一级标题可以是论文中使用的小标题,也可以是更为详细的观点陈述。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不一定体现在论文中,它只是构思的一个记录和提示。提纲完成之后,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还要结合所收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反复思考,或者根据提纲对材料进行补充收集,而新的关键性材料的发现,也会要求提纲作适度调整。甚至在实际论文写作过程中,提纲也会有再修改的必要。总而言之,提纲的拟写作为论文写作的先导,是谋篇布局的视觉化过程,而不应是论文写作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