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能看一句话看吐了:“过去的东西坏了,老人家想的是修,而现在,我们只想着换。”
哎呀,多么深刻,多么有道理,多么令现在的我们自惭形秽: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啊,就是没有耐心,就是不懂得磨合,不懂得包容,要是我们懂事一点儿,哪来这么高的离婚率......
——可拉倒吧。
现在离婚率高,说白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两个:
1.太多的人,当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被迫选择了一个人
2.而有的人,不能修,只能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太多的人,当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被迫选择了一个人。
我们从结果倒推算一下:在长辈们的眼里,27岁的时候你就Z起码得结婚订婚了——那么Z起码,婚前得有2年的相处,那就是25岁要认识这个人。而我们大部分人本科毕业的时候,是22或者23岁,考虑到现在的年轻人选择读研和留学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么掐指一算:
本科生,好像毕业3年的时间内,就得找到一个潜在的,可以长期相处的结婚对象;
研究生,好像你刚读完书,就已经立刻得开始冲业绩;
这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就被催着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快速的锁定一个结婚对象,而这个结婚对象,要陪伴他们走完接下来的一生——这么仓促选出来的一个人,怎么靠得住?
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上升了,我们接触社会的时间也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的结婚对象,我们真的知道这个人是否适合自己吗?要么就是主观上觉得“还可以,还不错”,要么就是父母长辈觉得“还可以,还不错”
——而进入社会之后,人的三观会经过大幅度的重塑,在Z开始的时候你觉得合适的人可能过一两年就变得不再合适;而父母长辈给你选择的那个人,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意识觉醒了,才会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
少得可怜的,从学校恋爱当中得到的经验——经验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还有差别,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孩子几乎得不到来自外界的指导:哪敢和家长问?哪敢交流?小兔崽子早恋,看家长不打死你。
不是我不珍惜这个人,而是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是我想要的,我换一个,不行吗?
而且,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我们去换。“换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罪过。
之前的离婚率低,说句实在话:那是感情真正的稳固?那是你不敢表现的让这个感情“不稳固”。
有多少夫妻都是早就各自生活,只不过是未来孩子在苦苦的支撑?有多少夫妻是早就貌合神离,只不过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双方家长面前上演一出好戏?
又有多少在婚姻当中遭受家庭暴力和冷暴力的受害者,被一群围观群众以“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借口敷衍了过去?
而现在,Z起码我们已经意识到残破的婚姻对孩子的伤害远大于单亲家庭的影响;Z起码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想去寻找一段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Z起码我们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当我们在一段关系当中感觉到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不”。
婚姻的本质,从它的诞生之初就没有改变过,它依旧是那么的神圣,但是也依旧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神圣——该在一起的人,在什么时代他们都会在一起;而不该在一起的人,即使保留着婚姻关系,也早就形同陌路。
我们的感情不稳固了吗?错了,婚姻一直都是那样,只不过,现在的我们,可以接受那个“不稳固”的结果,我们敢于把这种“不稳固”暴露了出来。
从前的那些人,他们不是不想换,而是不能换。“不能换”的将就,根本不代表“对于爱情的忠贞”。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在说“离婚率高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不起,我真不这么觉得,我也觉得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老一辈的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想清楚什么是爱,也没有太多其他选择的结果,所以睁只眼闭只眼,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就这么度过了一生,也还可以——Z起码,到了Z后,看着身边白发苍苍的那一位,他们还可以感慨:唉,虽然这一辈子吵吵闹闹,但是也过来了。
而我们这一代人,正好卡在了中间: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我们的社会环境开始允许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我们却还要受到上一代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我们在Z该谨慎自我的时候,选择了草草进入婚姻;而当我们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却又不得不为婚姻破裂的代价买单。
而Z合理的状态,应该出现在以后:结婚率低,离婚率也低。
我们的社会不仅能够包容那些离异人士,给他们追求新的幸福的机会,我们的社会同时也能够给年轻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没有必要像冲业绩一样潦草的进入一段婚姻。
我虽然希望每个人都有从头再来的环境和机会,但是我更希望:每个人从一开始的时候,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一个谨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