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野生摄影师”的王粒丁,是个四川“精神小伙”,封城前一天来到武汉,算下来,他已经在武汉待了足足20天。
△王粒丁和18号酒馆老板光头
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讲,记录似乎是一种使命,“来都来了,为什么不举起相机呢?”
于是在这段时间,他和18号酒馆创始人光头一起,用影像记录下封城后的武汉,特别是那些依然坚守在一线的“守城人”。
环卫工、外卖小哥、志愿者,这些不常出现在大众视线的人,成了王粒丁镜头里的主人公,他们或乐观,或豁达,或淡然,也渐渐安抚了王粒丁惴惴不安的心。
https://v.qq.com/x/page/e3064qfzp5w.html
坐上小牛,戴紧口罩,拿着手机,两个人的剧组,王粒丁和光头就这样出发了。
▲ 光头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摄制组。
??王粒丁
城市空空荡荡,上街后王粒丁猛然发现,人潮退去之后,留下的都是环卫工人的身影。
他们身着橙色的工作服,像一抹抹火苗般跃动在大街小巷。
这些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人们,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
1月27日,封城第五天,两人偶遇一位环卫工阿姨在路边跳广场舞,便停下来拍她。
阿姨有些紧张,她解释说是在工作之余才跳跳舞解解乏,她害怕被拍到后影响她的工作。
王粒丁感受到一丝心酸,经过一番解释后,她终于放心地和光头一起舞动起来。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前两天方舱医院患者跳广场舞的画面,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精神,才敢与“死神共舞”?
一次半夜回家路上,两人遇见一对骑车下班回家的环卫工人。
扛着脏兮兮的扫帚和简易制作的撮箕,夜色都掩盖不了的疲惫。然而阿姨说他们不辛苦,单位发了口罩和眼镜,还表示谢谢他们关心。
道别后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王粒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这些环卫工人大多是中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三班倒的工作,每天都要工作8小时。
“如果儿女在外地,遇到什么伤风感冒,谁会去照顾他们呢?如果感染了怎么办?”
王粒丁不免担心。
王粒丁观察到零星的几家开门的餐厅都只接外卖订单,“严师傅”的老板说,有人在澳大利亚点了几十份外卖,打电话来让他送给在一线工作的人。
庞记热干面还开着,他们问阿姨为什么肺炎来了还24小时营业不关门,阿姨说他们这20年就没关过门,因为这家店根本就没门。
王粒丁回头看了看,还真的就只有一个门框,果然硬核!
光头喜欢小胡子烧烤。
开店的小两口子说只接外卖,光头可怜巴巴地说,来都来了。他们只好搬了几张板凳出来。
老板一边烤肉一边指着旁边小区说“刚抬走了几个人”,听得他俩心里发毛。
城市里仍有日常靠美团和饿了么度日的人,当一座城市生病了,外卖小哥成了供给营养的毛细血管。
路途中,他们偶遇了一位外卖小哥,等餐的间隙外卖小哥告诉他们,武汉现在基本上没多少骑手,因为很多骑手是外地人,年前已经回了老家。
比平时接单量要少,但因为这个就是本职工作,所以他仍然出来了。
听说现在的外卖能送达,就已经能感天动地,必须给予奖励“五星好评”。
璇子,是王粒丁和光头接触到的志愿者之一,腊月二十九她便组织了民间车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志愿者璇子
“我蛮多朋友是医务人员,他们现在全部上了一线,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做志愿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是个“讲胃口”的武汉姑娘伢。
截止采访时为止,车队群里已经有接近190人,但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这个群里所有人都不认识,璇子跟王粒丁说,这是陌生人之间的信任。
从早上七八点,工作到晚上十点是日常。
△车队大合照
为了保护志愿者的安全,璇子和朋友募集了防护服、消毒水、口罩,幸运的是这一百多人中目前没有发生一例感染。
收到医护人员感谢时,他们说的Z多的一句话是“这是武汉人该做的。”
沈子龙在武汉开了几家餐厅,因为疫情爆发全面停业,在电视上看到医生的年夜饭吃的是泡面后,便让所有还在武汉的员工回餐厅上班,为一线医疗人员提供免费的餐食。
“我们就拉了个群,大概有18个人,我们的总指挥就是我们店的总经理。”
每天他们接收来自医院的需求,中午、晚上会分别发到群里面。
为了保护员工,沈子龙和朋友们每天自己开车送餐,一份普通的盒饭在一个个血肉之躯间传递。
除了人,王粒丁还看到了这座城市特殊的风景,黄昏的东湖美极了,眺望远方,能望见天际线。
夜景依然闪耀,不同角度的美,等着这座城里的人开启。
谢谢那些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守城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希望很快,我们可以大口呼吸,举杯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