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都知道,如今“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理念早已被人们提出新的注解——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富养,顶多男孩子要多受些挫折而已。针对富养,人们又开始把“物质富养”和“精神富养”剥离开,又总觉得“精神富养”更高一等,因为都牵扯到精神层面了么。
这一论调给了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以安慰,我们无法物质富养,可我们精神上富养了呀,你挣得钱再多,没时间陪孩子,不照样是人生输家么?可我要在这里泼一盆冷水:无法在物质上做到富养孩子的父母,在精神层面也很难做到。
我发现,经济条件差的父母,很喜欢提“精神富养”孩子,总觉得自己可以在精神层面弥补物质层面对孩子的缺憾,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自欺欺人。
精神富养对父母的要求很高,能做到的往往是精英,偏偏他们不差钱。
很多人提起精神富养,单纯只觉得是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其实精神富养对父母的要求要严苛得多。
父母的见识和谈吐、积极进取等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极正的价值观、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激励,更能在孩子升学、选专业等重大人生拐点上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导和建议,这些更是精神富养的内涵。试问这些层面的精神富养,那些连解决温饱都要费心费力、看到育儿专家说法不一就懵圈的普通父母能够做到吗?
古话早就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西方又有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本来就可以滋养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出身优渥家庭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一股淡然的气质,而且往往更自信,同时也更谦逊有礼。自信不是为了遮盖无知而装出来的自大,谦逊也是出于素质而发自内心的谦逊,俗话称为“有教养”。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也正是由富足的物质带来的底气。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当一个孩子想要报自己心仪的兴趣班而父母却因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另一个孩子在书上看到某著名瀑布想要去看看,父母马上就能为其安排旅游行程时,是哪个孩子在精神上得到滋养了呢?
况且,孩子的成才也不单单是父母的教育成果,跟所在学校、师资水平、接触到的同班同学以及能够得到的教育资源密切相关。这些精神上的富养,是要父母付出一定财力的。
很多人贬低物质富养,其实是和“溺爱”混为一谈了。
其实很多人对物质富养不屑,只是将它和“溺爱”相混淆了。溺爱是不必要的你偏要给孩子,而物质富养,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罢了。
知道了这两者差别后你会明白,身为父母,在物质上尽力给孩子Z好的永远没错。经济条件如果一时不行,我们可以更努力去拼搏,提高认知以促进财富积累,但千万别固守清贫不奋进,还总觉得虽然我“物质富养”达不到,可我对孩子“精神富养”了呀,那才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