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这种问题,很多父母问我: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好担心他进入社会没有竞争力。或者是孩子不专注,怎么提高专注力……之类。
我一般都会这么回答,我说:
你不要再问了。你问得越多,他的内向,或者不专注就会保持得越久。
贴标签
孩子表现出某些特点之后,父母把它用某种说法固定下来,认为是这个孩子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挂在嘴边。尤其是负面的说法,父母会牢牢记住。当然我们是出于一片好意,因为是想帮助孩子改正这一点。
举个案例
比如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说:「你就是不爱学习」
或者说「你挺聪明的,就是太贪玩了,不然你学习肯定比现在好得多。」
请注意这个「就是」,就是怎么样。
这个词啊,有点像一个诅咒。它把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给限定死了。
你就是内向,你就是胆小,你就是不踏实,你就是跟别人处不好关系……
我们带着这些标签去跟孩子沟通。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好心,但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强化这些标签。
比如我觉得孩子太内向,我可能会批评她:
你这么内向,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
或者也可能是赞美她:
她这么内向,今天能跟人主动打招呼,这就不错了。
但是不管我怎么说,都是在给她强化一个负面的自我印象,带给她不好的影响。
有人说,赞美也会有问题吗?是有的,当我们对一个人有负面印象的时候,赞美背后往往隐藏着贬低。
这就像我们认为一个人胖,我们赞美她:「哇,今天这件衣服显得你没那么胖!」结果呢,她可能再也不想穿这件衣服了……
为什么说带着标签沟通,反而会强化这些标签呢?它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给孩子打上负面标签的时候,他的所做所为在我们看来,就是缺点,我们当然会希望他改正。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哭,如果我们打上「软弱,玻璃心」的标签,把它作为缺点提出来,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少哭一点,更坚强一点。
那么她再哭的时候,父母就用各种方式明示或暗示她: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不好的,坚强一点才好。但是孩子对于这种信息,多少就会有点抵触。
父母会说:「改一改吧,真的是为你好。」
父母是为了孩子好,才耐心指出他的缺点。可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你这样是不好的,我们不接受现在的你。
所以孩子根本考虑不到要不要改的问题,他很自责,有时候是很委屈,很惊慌,觉得好像要被抛弃了一样。
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父母在说,孩子在说,但是孩子没有变化。父母就会各种想办法,做工作,但是越想办法孩子越不改。最后父母很绝望,这孩子怎么这么顽固呢?
他们看不到孩子,孩子用这种姿态做一种无声的抵抗,像是说:为什么你不能接受这样的我呢?我偏要像现在这样,看你什么时候能接受。
案例
孩子:他先拿我的东西……
妈妈:他拿你的东西,你就好好跟人家说。实在不行你就告诉老师。我都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打架,要好好跟小朋友相处,你怎么就不听呢!
孩子:……
妈妈:听到没有!
孩子:听到了。
你听到了吗?
其实,孩子打架,既可以看成是惹祸,同样也可以看成是勇敢,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一个孩子敏感,既可以说他情绪感受力很强,也可以说是麻烦,玻璃心。从不同的角度看,很多事情同时包含了正面和负面的意义。
我现在要教你们一种沟通方法,叫做【正向标签沟通】。
正向标签沟通
也就是给一件事贴上正面的标签,承认它的正面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跟孩子讨论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跟小朋友打架的例子,如果我们换上正面标签,把它看成是「勇敢,懂得捍卫自己权益」的表现,父母可以怎么跟孩子沟通。
案例
妈妈:你不想让别人拿你的东西,你勇敢地保护它,妈妈很喜欢这份勇气。
孩子:但是老师批评我了。
妈妈:老师批评你,不是因为你的勇气。而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受伤了。你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一边保护你的东西,一边不让别的小朋友受伤。
孩子:那我下次只吵他,不打他!
妈妈:这是一个好方法,还有吗?
孩子:还有……我可以告诉老师!
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所有的目的都达到了。
秘诀很简单:先给孩子的行为贴一个正面的标签,接纳他表现当中那些好的方面,然后再讨论怎么样可以好上加好。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我还给他贴正面的标签,还接纳他的行为,会不会鼓励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注意,我们只是接纳他这个人本身具有好的方面,同时要让他知道,这个行为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让他作为一个好的人去改进一件不好的【事】。把人和事分开,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