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配生看名初新格局
仔细看东湖高新的分配生名额,远在东湖高新区的光谷三初,居然有5个省实验的分配生名额。这是为什么呢?
光谷三初建校于1994年,是光谷一所单设初中。位于光谷腹地,毗邻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新校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5月22日,武珞路中学与光谷三初签订了接管协议, 武珞路中学光谷分校成立,武珞路中学校长邱宝生带领4名管理人员加入光谷三初团队。
据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托管目标是3年后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5年成为全市优质初中。邱宝生校长对光谷三初的托管模式很有信心:“光谷三初周边高校和高新企业资源丰厚,也有持续发展的整体基础。”
由此看来,优质教育资源帮扶光谷 ,对光谷片区家长来说是福利。
2、实验系打造
这两年,武汉中小学推行“学区制”“名校托管制”,越来越多的名校“连锁店”开到了家门口。2017年底,东西湖区教育局与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签约,将区内金银湖中学,委托其管理,托管时间10年。2018年夏,省实验初中部继2017年挂牌铁四院学校后,又挂牌沙湖中学……
2017年铁四院获省实验分配生名额为5个,2018年增到12个,同比挂牌之前的2016年,仅2个名额,变化之大。
2018年, 省实验沙湖学校挂牌武昌区金沙泊岸小区,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武昌区教育局花大力气打造的品牌之一,目的是形成“实验系”的优质初中,从而全区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实验”优质资源。目前沙湖学校尚没有初三毕业生,所以暂时还没有省实验的分配生。
从今年分配生数据的变化,是在验证后续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聚集。
3、华一系的打造
从名额来看,华一寄目前仍是华师一分配生的大户,现在改名为华宜寄宿学校。
2017年62个,2018年59个,2019年61个,连续3年保持了平均60个名额,稳居华师一分配生头把交椅。
华一初是公办校,从分配生数据来看,低调的华一初,是一支不能忽视的潜力股。2016、2017年分别获得15个华师一分配生,2018年18个,2019年20个,呈逐年上涨趋势。
华一光谷今年开始建立自己的高中部,2023年有15个分配生名额,逐年上升,现在改名为光谷未来学校。
另外还有两所新建学校华一美联,今年华一美联也有一个高保,至于成绩,目前在东西湖区排第一,和华一寄和华一光谷差距还是很大的,另一所华一汤逊湖学校是公办,好像这几年成绩还没达到预期,未来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4、其他系列名集团的分配生名额变化: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得1个二中分配生名额,2017年1个,2018年1个,2019年1个,连续4年保持不变趋势
二初警予校区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得2个二中分配生,2017年3个,2018年3个,2019年2个。
二初岱山校区
武汉六初托管培英中学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得1个六中分配生,2017年1个,2018年1个,2019年1个。
六中位育中学
七一中学托管堤角中学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得1个二中分配生、1个六中分配生;2017年1个二中分配生;2018年二中、六中分配生各1个;2019年二中、六中分配生各1个。
十一崇仁校区
十一崇仁自主招生加摇号录取,招录比例6:4。
分配生名额:2017年获十一高分配生104个,2018年获118个,2019年获110个
十一营北校区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十一高分配生15个,2017年30个,2018年获17个,2019年获30个。
十一滨江校区
2018年获十一高分配生12个,2019年获18个。
十一紫润校区
武汉市十一初中紫润校区为新建校区,2018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还没有分配生名额公布。
六十四中托管原二十七中
原二十七中更名为“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顺道街校区”,由市第六十四中统一管理。
分配生名额:2018年获2个四中分配生、5个十七中分配生; 2019年获3个四中分配生、5个十七中分配生。
卓中和平中学
分配生名额:2018年获2个洪高分配生,2019年4个。
卓中建和分校
分配生名额:2017年获2个洪高分配生,2019年2个。
卓中张家湾分校
分配生名额:2017年获5个洪高分配生,2018年6个,2019年5个。
武大附托管金鹤园学校
分配生名额:2016年获2个洪高分配生,2017年起增至3个,2018年3个,2019年3个。
从总体上来看,由名校集团托管后的初中,分配生名额基本呈上升趋势。
分配生原则是给本区的初中
分配生是本区高中给本区初中!
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的存在,比如华师一附中,行政隶属武昌区,地理位置在东湖高新区,附属初中华一初又在洪山区,所以她的分配生名额跨越了以上三个区。
除此之外,大多数高中,比如省实验中学,都恪守了在本区招录分配生的政策。
什么是学区制
“学区制”就是将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由优质小学或初中牵头,设立试验“学区”,通过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等方式,打破学校间的“围墙”,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未来教育实力薄弱的学校,可以以建立共同学区的形式,傍!大!款!啦!
名校老师:每年要到薄弱学校任教,包括德育社团活动、体育艺术活动等方面
“学区”内:各校之间也会进行共享
制度监督:武汉市教育局还建立了学区捆绑式考核机制,将帮助和扶持新建、薄弱学校迅速提升软实力,作为学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阳名门”武汉市钟家村小学,在实行学区制之后,就和周边的黄金口小学、快活岭小学等七所相对薄弱的学校结成学区联盟,学校不仅开放教学设施,还定期安排优秀老师进行走班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也就是说,以前的名校,以后将悄悄扩展成“连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