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停摆,售后谁来兜底?
自高合2月爆出停工停产消息后,投诉平台有多位车主发起投诉,反馈车辆无法交付,定金迟迟不退等问题。无独有偶,威马车主有关售后难题的投诉更多。“威马汽车灯光组合开关损坏已有一月之余,现在联系不上厂家,没有配件,无法开车正常行驶,在其他实体店维修需要2000元费用。目前汽车还在四年12万公里免费质保范围内,无法正常维修。”一位车主在平台反映。据了解,2019-2022年,威马中国销量达到10.8万台。这意味着超过10万威马车主将会面临缺配件、自费维修、终身质保成摆设等难题。当然,新能源车车主的“糟心事”,油车车主也深有体会。翻开停摆车企的“生死簿”,燃油车车企和新能源车企沦陷的数量接近,但前者牵涉的车主群体体量大,而后者遇到的售后麻烦多。
四年24家车企停摆牵涉600多万车主有媒体统计,在前两年的高峰时期,国内有近200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但到了2023年,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
尽管精确的数字无法求证,但盘点了2020年以来,停摆的车企达到24家,保守估计牵涉到600万车主的售后问题。停摆的12家燃油车车企中,均实现量产,其中不乏众泰、力帆、广汽菲克等昔日销量“大户”;退市的新能源车企中大部分未实现量产就倒在了“摇篮中”。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目前国内申请破产或者已长时间不生产的新能源车企,涉及超16万存量车主。进入到2024年,高合突然进入“ICU”引起行业哗然,而后比亚迪打响降价第一枪,把车市竞争的重心从技术比拼拉回到价格战。而价格战一旦卷起来,不管其他车企跟不跟进,都会被卷入漩涡,价格战背后也是对车企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极大考验。参照媒体《锦缎》提出的新能源行业的两个“奇点效应”:一是“3万元美元效应”,即: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7万元)将成为电动车最重要的竞争价格带。二是“36万辆奇点效应”:3万月销量、36万辆年销量,是新能源整车厂初步具备规模效应的开始,毛利率将会因此发生“奇点”式质变(不包括以获取补贴为商业模式的超低价微车品牌)。以新能源车企2023年的成绩单来看,仅有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和理想的年度销量超过36万辆。这意味着,2024年可能还会出现下一个“高合”。车市洪流翻滚,很难阻止末位车企停摆的命运,但倒下的车企对曾经拿“真金白银”支持你的车主不闻不问,这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极大背叛。
厂家失联,4S停摆售后“烂尾”成难题车企停摆带来的是一个连锁反应。车主成为连锁反应的最后一环,最常见的问题所购车型进入故障期,面临配件难找、售后无门的问题。即便是广汽菲克、广汽讴歌、雷诺等合资车企退出中国,虽有母公司接盘售后问题,但是服务过程也有些曲折,最常见的问题也是配件供给。
如2023年,济南某Jeep车主的车辆被追尾,当地Jeep 4S店售后人员表示:“目前店里也没有维修件,而且不光店里没有全国都不好找,此前有一位泰安客户找件找了两三个月。”与燃油车车主相比,被“遗弃”的新能源车车主遇到的售后痛点则要多得多。首先,零部件缺货、4S退网造成维保难,维修成本高,终身质保也成摆设。以购买威马EX5的车主张先生为例,他向媒体反馈,自去年10月威马宣布破产后,旗下4S店一家接一家消失,到年底全军覆没,所有维修保养都需要找第三方平台自费。“一些配件能在电商平台上买到,但不一定完全匹配。我在淘宝上买过雨刮片,长度不太合适。我还买过698元的悦享保养包,但都已形同虚设。”张先生说到。其次,相比硬件,智能软件维护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多位威马车主投诉车辆的蓝牙钥匙、威马智行App等相关功能时不时无法使用的问题,甚至换了新手机,就无法下载使用威马智行App。
再者,新能源车主被保险公司拒保的问题也很常见。尤其是停产的新能源车,因配件供应问题无法解决,有些头部保司不再承保退市车企生产的车型的车损险。最后,二手车的残值也将变得极低。有车主表示68万元入手的高合,仅开了一年半时间,因品牌停工停产,残值一下缩减到二三十万。也有二手车商表示,二手威马汽车即便低至2-3折也鲜有人问津。尽管商务部早已明确,破产车企要保证10年的配件供应,但是再好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车主头上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