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本东野圭吾的《信》,怎么注意到的这本书,是罗翔老师的《法律的悖论》中提到了这篇小说的主角,便在读完这本书后开启了信的阅读。因为我对法律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所以法律的悖论这本书中的见解仅仅作为一个入门者的水平,不具有参考意义。或许等过段时间我再次思考时,会拿它出来做文章。
说来我也算是东野圭吾的一个书迷了如果读过的书按作家来分的话,他一定是在我的榜首位,一直都很喜欢他的文笔以及故事的叙述,还有带给人的教育意义。《信》与其他大部分的推理小说不同,没有推理的情节,而东野圭吾的小说,没有推理则必有人性。
这本书不得不说太现实了,围绕了一个本就无解的命题:“加害者的亲属该不该被歧视”。我们都是普通人,歧视可以说无处不在,我们也在凭借着标签去选择与人接触。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将自己受伤害的风险降低,所以本能地会远离有过犯罪史或者杀人犯的亲人,在社会中,谁都没资格做圣母,没资格做高高在上的键盘侠。
全书的主人公直贵的哥哥本质是想为直贵赚学费实行入室偷窃,却杀了人,判处无期徒刑。而直贵因为哥哥的原因,在社会上饱受争议与歧视,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因为会抛头露面。放弃了自己爱的女人,因为父母不会同意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杀人犯的弟弟,因为我们选择女婿或者“选择”自己的亲人时,道德已经是最低的底线,但正是因为哥哥的过失,导致主人公一再受挫。
他恨,可是即便是断绝关系,也并不能躲过血缘关系带给他的牵连。第二次是如平野社长所说,他放弃了那条“简单”的路——堂堂正正做人,为了妻儿走上那条相对更难的路——保护他们独自承受压力。幸运的是,直贵组建了家庭,并且有了自己的女儿,女儿也是同样的在社会上被歧视,原有的好朋友也在知道直贵哥哥是杀人犯的事实后疏远他们一家。
直贵的女儿由于他人的过失险些丢失了性命,伤害者的父母当面拜访直贵,直贵明确表明了不会原谅他们对女儿的伤害,这一刻他真正换位思考到,哥哥所杀害的太太家属同样不会原谅他们一家人,于是写下了最后一封信。他终于告诉了他的哥哥这些年来因他而经历的磨难,宣布停止写信。但临近结尾的部分,哥哥给受害人家属的最后一封信,才是全书的高潮:
“我人虽在这样的地方,可一点也没有得到改造。”
这是加害者第二种意义上的受罚,认识到自己多年来仍在犯错,罪过丝毫未减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处罚——过去这么多年他寄出去的信,给弟弟,给受害者家属的,都只不过是犯人的自我满足。罪行所带来的伤害永远不会停止,不是真诚的道歉可以解决的。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法律上的牵涉自己的直系亲属有些过分,但一人犯罪,家人牵连的做法在秦朝时已经实施,那会进行的是“株连九族”。回到现代社会,如果让犯罪者的亲属也感受到犯罪者的惩罚,我想也是一种对犯罪的约束。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爱的人,我想从任何角度,我们都应该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保持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努力积极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