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看点:童真与灵性。
----------------------------------------------
書 評:
既然语言是有意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该怎么解读这位心理学家的书名呢?
读完我便有了自己的答案。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不能理解我们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
有个朋友得知14岁的儿子曾经想自杀,他困惑地对我说:“我们也是从小被父母打大的,为什么我们不恨父母他却恨呢?”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挨打的孩子遍街都是,不挨打的孩子要打着灯笼找,所以挨打的羞耻感被稀释了(挨打带来的不仅是生理痛苦,还有心理痛苦)。
现在的孩子都知道父母打自己是不对的,动不动就会拿法律说事,打孩子的父母也越来越少,所以挨打的心理痛苦值增加了,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不被爱的、无价值的。
但大人们难以到达孩子的内心深处,我想不仅仅因为时代变化了,还因为——孩子本身就是另外一个人,一个虽然有我们的遗传基因,却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愿意面对这种不同。
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人人都不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抓狂的事情。于是学者们就拼命地寻找所谓的“规律”,生产出关于人的各种“知识”。“规律”让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人放在某些象限中归类,知识可以让我们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心里有谱。
看过的儿童心理学书籍,大多在告诉我们这样的规律或知识。
奇怪的是,这些规律和知识正在成为新的焦虑源——每个做父母的都在嘀咕:我的儿子是不是多动症?我闺女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台上发呆,是不是人际交往障碍?我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我的宝贝感觉统合失调吧……
终于有个心理学家不这样说话了。看得出来,这个心理学家酷爱文学,喜欢研究神话童话,还特别富有创造性(他居然在大学开设了“临床教育学”课),他和我们讨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他告诉我们,有些孩子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家;因为有了秘密,孩子能够成为不同的人,秘密的存在会支撑起人的自我同一性。秘密既是孩子的宇宙中闪耀的恒星,也具有黑洞的性质;当拒绝上学的孩子对动物表现出关爱时,也许可以说,他是在尝试恢复与人类正在忘记的大地之间的接触;沉溺于幻想,是孩子进入了成长过程中的“隧道”或“蛹”的状态,他们依靠想象来支撑着自己,如果大人急于捅破“蛹”的外壳,蛹只会死去……
看着这些孩子的故事,还有作者全然不同的解读,我怀疑这个叫做河合隼雄的老头从来没有长大,或者,他虽然长大了,变老了,可他的内心深处还保留了孩子的好奇、天真和勇气。
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大,很广阔,很深邃,就像宇宙。可是河合说,“我突然想到,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逐渐忘却的过程。这样一来,人生似乎有点太凄凉了。”
河合先生呀,我和你有同感呢!也许是为了抵抗这种凄凉,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内心的宇宙多被珍惜一点,也许也许就是某种巧合,前些日子,我们带领数千个打工子弟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看了巨幕3D《哈勃太空望远镜》。在黑暗的影院中,我听到孩子们惊喜地大叫,看到无数只小手在空中挥舞,他们在努力“抓捕”着飘到眼前的“婴儿恒星”!
那时候,我觉得宇宙真美啊——我们所生活的宇宙,还有孩子们内心的宇宙,还有我自己内在孩童的宇宙。
http://www.ct0065.com/(S(3povzxav2x3tj3w11sb0wsrh))/content/bookdetail.aspx?id=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