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家餐馆吃饭时,我看见一个手里拿着点读机的小男孩。
那是餐馆老板的孩子,大约小学三、四年级光景。
小男孩很专注地用笔在机器上点击着,然后十分投入地跟着读那整段整段的英文句子。在反复的模仿中,他读得越来越流利,学得越来越惟妙惟肖了。看起来他真的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啊!
我被这个孩子的学习热情感染,也不禁为他所表现出来的高度专注力而感动。
抛开点读机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话题,这样的热情似乎必将带来一个英语口语非常出色的孩子。
妈妈走到小男孩身边,用毋庸置疑的权威语气说:“好好读,我半个小时后来检查,看你有没有全学会!”
接下来,小男孩的状态陡然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他变得无精打采,一边心不在焉地用笔点着,一边不停的看时间。不久后,他甚至打起了哈欠。
之前的那种热情,突然之间就完完全全消失了,甚至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半个小时后,妈妈过来检查,结果自然不理想,于是免不了又是一阵苦口婆心……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吧,但这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妈妈很平常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魔力”,令小朋友状态大变呢?
对于孩子来说,点读模仿的过程本来充满了趣味,他可以为了这种趣味饱含热情地去做,为自己而做!
可是妈妈出现后,一句话便让这个好玩的游戏成了任务,成了负担。
本来是孩子自愿的事情,从妈妈说完那一句话后,就变成了妈妈的事情。
从此,孩子拿着点读机所做的每一件事,便都不再是为了他自己。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恰当的权威干涉,或者那些不适当的“奖”、“惩”, 都有可能造成类似的目的转移。对小学孩子如此,对低龄的幼儿同样如此。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故事:
有几个年轻人,连续很多天,每天清早在小巷子里踢金属罐子为乐,踢出来的声音非常刺耳,附近居民不胜其扰,呵斥制止,却没有任何作用。
后来,有位睿智的老人找到这几个年轻人,对他们说,你们踢罐子的声音很好听,我很喜欢,为了让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我决定奖励你们,请你们卖力的踢,我会每天给你们一美元。
老人说到做到,果然每天给他们一块钱。那几个年轻人很高兴,在头几天里,非常卖力的完成了踢罐子这个光荣的任务。不过他们很快发现,即使踢得不那么卖力,也同样能挣到这一美元,于是就有了那么一点儿“磨洋工”的意图。
正在这时,老人又找到他们说,我的退休金被削减了不少,现在不能支付那么多钱了,每天只能给你们五毛啦,但是请你们仍然向以前那样踢罐子好吗,我很喜欢那个声音。年轻人勉强答应,可是总觉得有些提不起劲儿来。
又过了两天,老人再次找到他们说,我现在经济状况很差了,所以只能每天支付你们一毛钱了。非常希望你们不要计较这些,继续好好地踢罐子吧。
那几个年轻人很生气,回答道,我们才不会为了这区区一毛钱就去踢罐子呢,我们BG了!
于是,小巷子从此恢复了往日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