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日常护肤和美白的人来说,「为什么要防晒」简直是送分题了。
因为,「不见太阳不防晒」,很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被晒伤、晒干、晒黑、晒老!
毕竟这看不见的紫外线,一年四季都存在。所以,别以为天天戴口罩,简单涂了隔离就好,如果不擦防晒,紫外线一样能让人变黑变老不停歇。
然而,更令人头大的是,明明每天兢兢业业涂防晒了,出去浪一圈还是被晒黑;跟风入的防晒用在自己脸上不是上妆不服贴,就是拔干或者粘腻……
那么问题来了,防晒产品到底要怎么挑?学会看懂外包装就行!
先看懂包装上的标注
不能提供足够防晒力的防晒产品,是没有灵魂的。
所以,挑防晒时,第一反应就是看证明防晒力的各种标注。比如大家熟悉的 SPF 和 PA。
SPF
SPF 反映防护中波紫外线 UVB 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指涂有防晒剂防护的皮肤上产生Z小红斑量(MED),与未加任何防护的皮肤上,产生相同程度 MED 的比值。
简而言之,数值越高,皮肤抵抗太阳「肆虐」的时间就越长。这个「肆虐」主要指的就是 UVB 所造成的晒伤,和脱皮、红斑,甚至起水疱等皮肤问题。
PA 、PPD 等同类标注
PA 、PPD 或者「带圈的 UVA」,都是反映防护长波紫外线 UVA 能力的标注,只是不同***标注习惯不同。
比如,相比大家熟悉的 PA,在欧美普遍使用的 PPD 标注,数值更为直观。一般 PA++++,PPD ≥ 16。
UVA / UVB 以及其对应的对皮肤损伤
看懂这类标注很重要。毕竟,长波 UVA 的穿透力很强(特别是波段在 340~400 nm 的 UVA1)。
它能穿透普通玻璃和织物,深入真皮层,导致皮肤光老化,引起细纹、色素、松弛、下垂,甚至还是诱导皮肤癌的「元凶」。
在春夏,日常出行时,就建议选择 SPF 不小于 30、 PA++++ 的防晒;若是在夏天紫外线强度较大,或呆在没有遮蔽的户外如海边时,那就一定要用 SPF 50+ 、PA++++ 的防晒了。
广谱防晒
SPF 和 PA 人人都熟。但是,很多人都对「广谱防晒」感到陌生。
其实,「广谱防晒」四个字,就等于实打实的全波段防护。
因为标注「广谱防晒」的「门槛」较高,只有当防晒产品的 CW 值 ≥ 370 nm 时,才可标识。这就意味着,连波段Z长、穿透力Z强的 UVA1,它也能防护。
看懂标注后再挑选,就能迅速知道,手中的防晒「技能点」有没有点满,「防晒力」是不是到位了。
再看懂包装上的成分
如果想要在茫茫防晒中,和适合自己的那支「牵手成功」,就得看懂常见的各类防晒剂成分:
作为常见的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就像是一个致密的「金钟罩」,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均匀保护层,反射、折射或散射而不是掉紫外线,从而保护皮肤,对皮肤的伤害较小。
所以,很多儿童防晒霜都以这个成分为主。
化学防晒剂的优点就在于质地轻薄、易于涂抹。其中,肉桂酸酯类经典又常见。
一般而言,肉桂酸酯类能同时吸收 UVA 和 UVB,防晒力也不错。
Tinosorb S
同属化学防晒剂,和肉桂酸酯类相比,Tinosorb S 就不一样了。
它是广谱化学防晒剂,稳定性又高,还不刺激皮肤。在防晒剂中,绝对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同学」。
抗氧化剂
除了物理和化学防晒,生物也不会「缺席」。
重点在防晒抗老的人,可以关注一下抗氧化剂维生素 C 。
它能减轻紫外线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长远看有预防光老化的作用。毕竟,防晒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抗老。
当然,除了物化生防晒外,复合配方是现在的新趋势。
因为复配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防晒剂,和一些活性养肤成分,采用高科技工艺进行复合配方的防晒产品,既能提升防晒能力和稳定性,还能滋润皮肤。也是因为这样,价格也会相应较高。
现在,为了更安全有效地满足更多人对舒适肤感的防晒需求,成分配方这门科学,越来越复杂。所以,除了一眼就能识别的防晒系数,包装背面的成分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