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俘-无处安放的忠心

3回复 阅读 2004

抗美援朝战俘-无处安放的忠心

  初次了解到他们的人生后半截,是从张爱玲的小说《赤地之恋》开始,张到美国后尝试用英文写作了很多小说、剧本,都不如早期在上海时候受大众追捧。有的责怪英才离开热土,也写不出旷世奇作了,也有的感慨才女面对柴米油盐,为生活所困哪能有好的作品。然而我以为《赤地之恋》还是她的认真写下的不二好文。她在自序中为了强调真实性,写到:

“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地加上一句:这是真事。彷佛就立刻使它身价十倍。其实一个故事的真假当然与它的好坏毫无关系。不过我确是爱好真实到了迷信的程度。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实的经验永远是意味深长的,而且永远是新鲜的,永不会成为滥调。《赤地之恋》所写的是真人实事,但是小说究竟不是报导文学,我除了把真正的人名与一部份的地名隐去,而且需要把许多小故事叠印在一起,再经过剪裁与组织。画面相当广阔……我只希望读者们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多少嗅到一点真实的生活气息。”

  故事梗概是围绕一个小公务员展开:在上海报社工作的主角刘荃,对于每天修改文字和图片突出阶级斗争的内容非常厌倦,偶然一次卷入了高层官场震荡后锒铛入狱,初恋女友为救他献身高权贵者,获救后的刘荃作为志愿军横渡鸭绿江参战,某次战役脱队后成为战俘故事的结尾巧妙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作为战俘的他,选择了归国。

  刘荃后面的命运大抵如此:在那个思想狂热激进的年代里,许多人对战俘存在着偏激的认识,在他们头脑里,“战俘”这个词与“叛徒”、“特务”之类的名词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没有再见初恋,也无所考究了,但肯定“纵使相见应不识”,亦或在辽宁昌图战俘营里熬到了暮年,暮年后的生活又怎么样呢?

  《晓松奇谈》这一期在韩国系列里Z精彩,不仅仅深入探讨南北关系喉结,还有反思东亚民族对战俘的态度。板门店走一遭,矮大紧带你看看那些被一道三八线生生剥离开的亲情。没有哪个民族像韩国(朝鲜)一样不得已的被一分为二,想起《胜利下的阴影》系列,这何尝不是阴影的一页?!

  每一场运动,每一次风波,志愿军战俘们都被推上前台,他们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壮士”的标准对照,有些还成为了“人民罪人”。战俘们都被推上前台,在“被俘必变节,变节必叛变”的怀疑中,一遍遍解释自己,坦白自己,争取宽大处理。直到1980年,随着“文革”结束,中央下发了对朝鲜战争被俘归来人员重新复查处理的74号文件,对战俘的不公待遇才得到纠正。

  反观,另一部分选择去台湾的战俘晚年也穷困潦倒,当初的承诺也成了“空头支票”,穷困老兵们甚至游行示 威。

志愿军180师战士,童志安

  唯有空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祈祷战争不复来吧。

本帖Z后由 猫小酷 于 2016-4-25 20:04 编辑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