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的成长,我们经常能在游乐场啊,游泳馆啊,公园里看到自己的孩子打其他的孩子,或是其他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在这里来聊一聊这个让父母头疼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宝宝为什么“爱打人”
学龄前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有限,当他们想表达却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时,第一反应就是使用他们更熟悉的方式——肢体语言,于是就会出现大人眼中所谓的“暴力行为”,比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防患于未然——教宝宝如何表达友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宝宝正确地表达友好的行为。比如,我会教我家宝宝去抱抱娃娃、亲亲娃娃,她要摸娃娃时,我会一边示范给她看,一边说“要轻轻地摸”。平时朋友来我家玩,我会教她挥手说“嗨”来打招呼,临别时会教她挥手说“拜拜”。在宝宝语言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示范就是在教宝宝如何使用动作来表示友好。
当宝宝打人时,不管是打家庭成员还是其他宝宝,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千万不要一笑了之。父母的干预行为本身就是在告诉宝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如果父母不及时干预,其实就是在默许宝宝这样的行为。当然,对于如何干预,父母也许需要讲究技巧。
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很多宝宝打了家里人时,一些父母或长辈会顺势和孩子继续打闹,甚至带着开玩笑的语气说:“呀,你敢打妈妈,你这个小坏蛋!”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因为这样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打人”原来是可以得到关注的,是父母和我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那么等他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获取关注。
面对孩子“打人”的问题,还有一些家长会走另外一种极端,即觉得特别气愤,甚至会通过打孩子来教训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惩罚让孩子记住打人是不对的。但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高估了他的理解能力,因为他还不太明白“惩罚”的意思。相反,父母打他的行为会给他一个错误的示范,让孩子以为“原来我可以打人,因为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这时,Z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马上把孩子带到一旁,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平静并且坚定的语气说“不可以打人,打人会伤害别人”。其中Z关键的是要让宝宝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他才能认真听你说话。
如果孩子感到很生气,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手,继续和孩子说:“不可以打人!”先让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可以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大点儿的孩子,可以询问他的感受):“你很生气,对吗?非常生气,这么大的生气!”父母可以一边说,一边比画出西瓜的样子,因为对于小宝宝来说,生气程度用大小来表示会更加直观。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让他慢慢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是什么。只有先了解情绪,才能学会如何控制和释放它。
如果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之后,他还是想打人,你可以说:“如果你继续打人,就只能让你去其他的地方玩了。”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如果执意做出被禁止的行为,他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如果宝宝没有生气,只是在表达友好,只不过下手重了一些,家长可以跟孩子说:“你是希望他和你一起玩,对吗?你可以这样告诉她。”然后,示范给宝宝看看,比如挥手说“嗨”,教宝宝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友好。
重视道歉的过程
这是很多父母都容易忽视的问题。面对孩子打人,我Z关注的通常是弄清楚对错并教育孩子,却忘记了向别人道歉。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我家的宝宝出现打人的情况,我会等宝宝平静下来后对她说:“你看,他被你打痛了,我们可以去说对不起吗?”这是在陈述事实,之后我会把焦点转移到她的行为对对方造成的后果上:“你看,他很难过,因为你打了他。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开心起来呢!”说完,我和宝宝一起去跟被打的小朋友握手或拥抱,并跟他说“对不起”。
父母永远要起表率作用
永远不要小看父母榜样的力量,孩子Z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平时遇到情况总是情绪失控,比如大吵大闹,甚至动手等,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这些行为都是被允许的。因此,要想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父母先要学会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