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的病例已经达到2.8万例,是2月份的两倍以上,这预示着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高发期。近年全国手足口病呈现了隔年高发的特点,预计今年手足口病整体流行的强度将高于去年,是高峰年。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B组,以及埃可病毒11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
大多数手足口都属于轻症,一般在7-10天可痊愈。少数病人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多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出现哪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持续呕吐、嗜睡、易惊、肢体抖动(肌肉抽搐)、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应从速就医!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1周传染性Z强。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Z高。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我国自主研发的EV71疫苗已经上市,可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日常生活中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开窗、晒衣被等也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轻症患儿采取居家治疗
首先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应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后,均要洗手。家庭居室要通风,衣服、被褥勤暴晒,饮食上宜给予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食物。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禁止带患儿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清洁消毒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易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餐后应用盐水或淡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者可予一些中成药喷剂,促使创面早日愈合。
皮肤护理
护理时注意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勤换洗消毒。患儿皮肤保持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2次,勿用肥皂,动作轻柔。勤换衣着,穿宽松柔软棉质衣裤。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搔抓皮肤,皮疹外涂炉甘石洗剂或三黄洗剂,防止疱疹溃破后感染。
处理发热
该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C,应适当使用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