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Z火的电影,就数《我不是药神》了,豆瓣评分9.1。这个分数已经挤进了豆瓣华语电影高分Top 10,也是自豆瓣实际成立(2005)后唯一一部过9分的华语片,牛X,也难得。而且首映票房已经过3亿了!
点映时很多人冲着海报和“宁浩 徐峥监制”去,以为这又是一部喜剧,结果大家都被表面的脉脉温情骗了。徐峥演的程勇,在影片开头的2002年简直一事无成:开了个印度性保健品店但生意惨淡,欠着老板房租又付不起老爸的医药费,关键是前妻嫁了个有钱人,想要把俩人的儿子给带到美国去。
万般窘迫的时候,有个病恹恹的人找上门来,想请程勇从印度带一种药回来。
王传君扮演的吕受益是名慢粒白血病患者,需要靠一种叫做“格列宁”的进口药来续命。但是这个药他吃不起,因为要卖3万7一瓶,一年吃下来要好几十万。
于是一种来自印度的格列宁就成了吕受益的希望。两种药药效一样,区别只有两点:
印度产的是仿制药,没有知识产权,中国不予进口,买过来也备不了案,按法律条规来说是“假药”;
印度格列宁一瓶只要2000块,是正版药价格的二十分之一。
程勇原本不准备淌这趟浑水,但他父亲却突然病情加重,需要立即手术,他找的好医院也比普通医院更费钱可那毕竟是他爸爸的命啊……
于是程勇打算续慢粒白血病人的命,用这来换自己父亲的命。
去了印度的程勇发现,仿制格列宁比想象中的更便宜,所以他也贪心大起想要拿下中国地区的代理权。
药,买回来了,而且买多了。他跟吕受益打算去找更多的患者来买药,但两个没有任何名姓的陌生人突然揣着一兜子药跑到你面前来问你“要不要,这个药便宜的”,谁敢买?
于是他们找上了上海某个病友群的群主思慧,请她代为介绍需要低价印度格列宁的病人。
思慧把所有病友群的群主都给找过来了,
程勇进购回来这一批印度格列宁成了买不起正版格列宁的穷困患者们争相购买的救命药,他也变成上海慢粒白血病患者心中的“药神”。
于是想赚钱的程勇,想活下去的吕受益,为了女儿找希望的思慧,还有同样是白血病人但会说英语的刘牧师,
以及沉默不多话的猪肉小贩黄毛一起,组成了卖药五人组。
印度格列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正版格列宁药厂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自然免不了逮“李鬼”,程勇也自然而然进入了警方的观察视线。
可是吃着程勇卖的印度格列宁的病患们,却在高压下主动地闭上了嘴,维护着这个“救命的药神”。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
2013年1月,一位叫做陆勇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被捕,他就是《我不是药神》里“程勇”的原型。
但是陆勇跟“程勇”卖假药被抓不一样,他是因为违法购买银行卡才被公安机关锁定的。
面对公安机关对其违法购买并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的银行卡的质疑,陆勇解释说自己是为了帮人买药。因为陆勇在2002年也就是自己34岁的时候,被确诊得了“慢粒细胞白血病”,当时除了骨髓移植别无他法,要么就是靠吃药来续命。
续命神药是瑞士产的“格列卫”——和《我不是药神》里的“格列宁”仅一字之差,但特点一致:能救人,但特别贵。
陆勇那时候一天得吃4颗,平均每粒药要人民币200元,两年花了60万。
后来陆勇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英文帖子说,韩国病友吃了印度仿制药,效果不错但更便宜,于是他托人买了这种药回来,自己吃,也推广给自己熟悉的病友们。
而印度制药厂虽然到中国来开设了收款账户,但因为网银常要升级,处理比较麻烦,于是他们希望中国顾客能够统一用谁的个人账户转款。陆勇拒绝用自己的个人账户,以免被其他人怀疑是“中饱私囊”,也找过其他病人提供账户,但牵涉数额太大了,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于是在众多求药的患者和印度药企的双重信任下,陆勇开始帮大家买药,并因此铤而走险网购了信用卡用于汇款。
陆勇被抓之后,很多受他帮助买了印度仿制药的患者大为不解,在他们看来,陆勇是救民恩人,是“英雄”。
得知陆勇被抓后,近千名白血病患者曾联名向检察机关写信,认为陆勇因“好心”涉罪,请求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
它有正面的意义,也反映着人性本来的丑恶:欲望、贪婪、退缩、荒唐……“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是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印象Z深的一句台词。
与其说《我不是药神》在电影工业制造角度做到了尽善尽美,倒不如说它试图去展现当代社会光明与黑暗的夹角地带,并且让你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活下去,对与错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