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老汉口人讲道:紧走慢走,半天走不出汉口。就想到另一句老话:青山是一座城,里面的人不出去,外面的人不进来。
作为一个离青山不算远的武昌吖,去青山的次数实在屈指可数。Z近一次去还是因为测评武汉好吃的吊锅,其中一家正巧在恩施街。
“外地人”到恩施街的N个理由,除了家住这里,大多是奔着这条街的美食而来。
其实,在一个冬日午后,踩着阳光的罅隙细细转悠,会发现这个被美食耽误了的生活家,处处透露着烟火气。
?
恩施街位于工业路与工业四路之间,与黄州街、随州街、鄂州街平行。
365一路从园林路开向临江大道,绿树成荫的街道从窗外呼啸而过,视野逐渐变得开阔,居民楼映入眼帘。
途径的这条恩施街,可能是青山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一条街,但就是这样一条街,浓缩着青山人民的稀松日常,代表了青山Z真实的模样。
小时候,青山还没有高楼大厦,低矮的电线交织在一片片的红房子上空,穿着凉鞋跟小伙伴奔跑在各种街坊里,下个转角还能听到姥姥在家喊回来吃猪肉炖粉条。
长大后,搬进了电梯房、高档小区。而这里的钢花114街坊、115街坊、112街坊,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风貌。
趁着这几日天气晴好,家家在阳台上都支起叉棍,晒棉絮晒衣服。
随意走进哪个街坊,绿意盎然的植物首先映入眼帘,花坛、后院、窗台、墙面总有绿色的踪影。
一楼充满年代感的小卖铺,售卖着有关生活的一切,不争不抢,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闲来无事围坐着下棋打牌,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消磨时间,这里的人们生活很是惬意。
?
每天Z热闹的时候,就是钢城第十七小学上下学的时候,孩子们叽叽喳喳,将原本安静的恩施街唤醒。
123文具店的李老板,独自一人守着这家开了20多年的文具店,店里的生意全靠十七小在支撑。
从作业本到鸡毛毽子,从超轻黏土到绝地求生的道具,几平米的小店售卖着文具玩具,也售卖着童年回忆。成年之后再回头看,兴许能淘到不少“时光宝贝”。
自从去年114菜市场拆了以后,人气锐减不少。舍不得离开的摊主,就盘下恩施街上的门面,继续做着街坊生意。
“我们这每天五花肉都是几百斤地卖,明天早上别人订了30斤肉,来晚了就冒得了”,老板对犹犹豫豫的买菜大姐吆喝。
每到冬天灌点香肠,过年的时候拿回家晾干煮着吃,是家家户户都必不可少的环节。
水果摊的野生广告文案,偶有神来之笔,展现着老板有趣的“生活哲学”。
在恩施街上,李老板的摊位算大的了,一边主打水果,一边售卖的东西随季节变化。“冬天水果是淡季,就会炒炒板栗,卖点炒货,过些时腾出地方卖鱼。”
所以就有了“随季应便”,将“随机应变”更换二字,有随季节变化、随市民方便的双重含义。一箭双雕,将谐音梗用得精准传神。
水果摊主李老板年事已高,在恩施街住了大半辈子,谈及自家摊位的生意如何,他摆了摆手:“菜场一拆,人气差多了,特别是网购冲击太大,五年前我一天徒手剥10袋柚子不成问题。”
面对实体经济下滑的压力,老李虽然无奈,仍然每日坚守着这方天地,对水果进货质量不曾马虎,童叟无欺,老顾客老街坊也常来。
丽红生鲜原来只是一家小超市,10年间生意不温不火。这两年生鲜市场热火朝天,老板瞄准时机,将店面腾出空间卖时蔬和水果,生意变得红红火火。
志和教育书店在恩施街开了20多年,面积大,初高中教辅、运动器械、纸笔文具一应俱全,武钢三中、钢城十二中等子弟学校的学生总来光顾。
?
20年前,串串还不叫串串的时候,这家藏在青山长青路的“麻辣烫”已悄然开张,不少吃货班子不怕路远,专程前往。
20年后,串串早已风靡武汉,李李麻辣烫在江湖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掌门人李姐把分店开到了恩施街。
不老牛肉、牛百叶、黄喉、蛋饺……刚烫熟的串串去了签子,入味碟打个滚,秒懂全武汉串串界的鼻祖这个称号。
来这里不得不提的他们家的秘制味碟,全武汉独一家的口味。因为锅底本身是清淡的中药牛骨汤熬制,配上独家味碟,鲜香麻辣。
在青山红钢城开了10多年的土家吊锅寨,前几年才搬到恩施街,不过老客依然捧场,新客口口相传。30张桌子,每天基本上都会排队,冬天忙不赢。
招牌菜野鸡野兔,牛肉牛杂,牛腩牛筋,腊味三鲜……羊肉一口下去味正有嚼劲,比起涮羊肉的单薄,大口吃肉的满足感杠杠滴,冬天果然还是吃吊锅够劲。
马路对面的餐饮店也没在怕的,老成都铜锅巷串串、八大家/红钢城排名第一的川味火锅燚锅、醉川西火盆烧烤三足鼎立,平分秋色。
铜锅巷串串,这一口金黄的铜锅是法宝。老板自己熬制的锅底,不需要味碟就足够入味。好不好吃,看人流量就知道了,去晚了八成是要排队的。
串串、火锅、烧烤都有了,青山怎么能少得了炸炸?青山20年老店常相聚油炸店,也坐落在恩施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