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会被要求,即便饱了,也把碗里的饭吃光,不能浪费,甚至是一杯毫无营养对身体有害的可乐,也不可以剩下,一定要喝完。
不小心砸了碗,丢了手套帽子钥匙,哪怕不是故意的,也一定会遭到斥责甚至打骂
出门玩一定要值回票价,买了两个小时的游泳时间就一定要游满两个小时,买了一天的门票就一定要待一天,中途累了想早走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不能忍受扔东西,哪怕食物已经疑似变质,哪怕明知道这件东西有安全隐患,还是坚持要吃要用。
……
这一切让人感到扭曲拧巴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爸爸妈妈花了钱,而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的,哪怕这钱变成的东西已经在伤害你了,那也不能浪费!不能放弃!不能损失!
这些事情的内部的逻辑,难道不就是钱比人重要,钱贵命贱嘛?为了对得起那些花出去的银子,你必须要压抑自己的感受,牺牲自己的利益。人不再是钱财的主人,反而变成了钱财的奴隶!那为了钱财搭上生命,自然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命贱钱贵”是匮乏时期的产物,一口粮食能救活一条命的年代,人命就是贱,财物的损失就直接等同于性命的损失。
可是到现如今,再也没人吃不起,穿不起了,匮乏时期的思维却依然代代相传,成为惯性,很多人往往在生死关头,还是直觉性的倾向于用生命来保护财物,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拒绝接受财产的损失,哪怕他们客观上并非承受不了这些损失。这和从小受到的家庭影响,是一脉相承的。
我想,这种“钱贵命贱”的思维,是时候从我们这一代终止了,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我们人可以穷,但是命绝对不可以贱,财产只是生命的附属品,生命比财产贵重得多!
这些话只是口头说的没有用,平时的生活中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允许孩子因为吃不了而剩下食物
允许孩子因为害怕,不舒服等原因放弃某些游乐项目,即便已经花了钱
可以提倡不浪费,物尽其用,是因为环保,而不是因为“花好钱买的”
不因为“这件衣服很贵”,而强迫孩子穿它
定期扔掉家中不用的,不好的东西
让生活有一些仪式感,乐于花钱买些“不那么实用,但是会让人开心”的东西,譬如鲜花,节日装饰,漂亮的小摆件等等
可能这些行为在一些人眼里是乱花钱,糟蹋东西,但事实上,这些行为不光会提高你的生活品质,还会传递给孩子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你很重要,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存在更加重要,至少比钱财重要得多。
被这样的价值观滋养长大的孩子,无论经济情况如何,自然生性贵重,生活再困难,他也不会作践自己,觉得什么都值钱,就自己的命不值钱。
人生不易,更要珍惜自己,贫穷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钱比什么都重要”的贫穷观念。
愿我们的孩子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万一遇到“生命”和“财产”二选一的时候,不需要丝毫的犹豫,至少在逃命的时候,能放下一切身外之物,轻盈如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