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武老师,是17年读的《巨婴国》,书中说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武老师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让我觉得很有道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些人和事。
再读这本书是源于微信读书推荐,一看又是武老师,带着对书名的疑问和对作者的钦佩,又翻开了这本书,并作为21天打卡的首选书籍,在得意小伙伴们的督促下完成了阅读。
如果你们对心理学感兴趣,又或是个体及家庭存在着些许矛盾,可以翻开看看,这本书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确是实实在在、值得深思的,特别是针对我们中国特色的家庭。
啦啦啦,回复才能看到书名噢
如果你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如果没时间看书的亲们也没关系,现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1、恋爱和配偶。
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中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中国人有七成到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础上的,婚姻安全的Z高境界是彼此成了亲人,意味亲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想起他就很亲切,但实际上也很少想起他。
关于安全感,中国人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说,丈母娘推动中国的房价。爱情还是物质,这种选择题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能先有爱情然后再有物质条件呢?中国人总是在劝哪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其中我Z爱的一句话:Z爱的,我们都必然Z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Z爱。
2、亲子与教育。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其中Z简单的道理之一是,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Z好的父母就是Z后一种。
现在这个社会太急功好利,家长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比别人家的孩子更胜一筹。但大多数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孩子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一切好高骛远,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
3、婆媳关系
其实这一part属于配偶与亲子的结合体,但由于婆媳关系太过显著,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的讨论,所以我单独拎出来(作者也花了大篇幅讲这个!)
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母子关系几乎必然重于夫妻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妈妈而言,儿子是她Z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Z多排在第二位。这样一来,儿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做妈妈的将失去自己Z重要的情感寄托,这种巨大的丧失恐怕没谁愿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开一场和儿媳的争夺战。
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Z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当负起责任来,积极地去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逃避。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亲人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对以前耿耿于怀的事情有了另外的看法,更多的则是释然。要记住,一定要把夫妻关系摆在第一位。看到得意杂谈上那么多吐槽自己家庭关系的帖子,请你们一定要来看看这本书,学习了以后应该就没那么多矛盾了。另外,如果想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父(母)子(女)关系,与爱人有更亲密的关系,与子女有更良性的关系,就请你抽空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