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日记——建筑之美 】
生活中总会不经意出现一束光,它会在某一个瞬间照亮人的心底。有时候,它就是内心的指引。
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偶然在一个展报上看到两个如雷贯耳的大名,令我心生向往。建筑学,是我从未探索的领域,而想象中又是非常广袤有趣的学科,值得去看一看,学一学。
周日的早上降温了,有些寒气的日子适合去室内观展。说走就走,带着孩子直奔光谷的中国建筑科技馆,看看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营造”展览。(提示:展出到2022年6月)
科技馆里人不多,展厅门口没有人。门口买票,一顿捣鼓下来,在app上省了几块钱。服务员耐心地查看订票,撕票,随口说了一句:“这个展,现在除了在武汉,只有北京看得到。”心里一阵窃喜,没进门就觉得已经赚了。
展览场地不大,布置得清爽,进门不久就被一个解说员的声音吸引过去。身着红马甲的她正在讲解一些古建筑图纸,关于榫卯结构,关于古建筑的演变,关于梁思成的手稿……墙上整齐挂着一些浅米色框的建筑旧手稿,跟着她不紧不慢的声音,看上去专业性很强的图竟然能看懂了,极大地激励了我认真听一听的兴趣。
在她的带领下,了解到这些图都是梁思成团队手绘而成,精确细致,每个字都工整清晰,每个数字都经过认真考究,甚至在很多图案细节能体现出白描、工笔的美术形体。排版也非常讲究,力求清楚而美观。透过图纸,可以深切感受到建筑是技术,更是艺术。图纸背后,是毕生的热爱,是风吹雨淋的辛苦,更有高超的审美,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仿佛打开了一扇艺术新领域的大门……
古人的匠心,建造时的虔诚与认真,流传千百年,在今天成为国之珍宝。建于宋代的山西应县释迦木塔,全木榫卯结构,世界上Z古老Z高大的木塔。河北蓟县现存唐代独乐寺观音阁,宏伟而精巧,历经千年多次地震而没有损伤,细看斗拱,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条理井然,可谓建筑逻辑的典范。发现观音阁时,有学者记起与敦煌唐代壁画元素相似,后由梁思成先生验证为唐代古建筑,打破了当时日本人宣称唐代古建筑仅存日本的观点,是建筑学历史上的突破性发现。
可赞可敬的不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呕心沥血、跋山涉水考究古建筑的执着与虔诚,心急如焚保护古建筑的诚心一片,国之大者,学之大者。梁思成在身体患疾的时候,身穿钢背心伏案绘图,林徽因先生更是在保护天安门左右门无果后重病去世……
跟随讲解老师的步伐,徜徉在历史变迁的长河里,目不暇接地感受古建筑的精美绝伦,不知不觉,身边观众已经寥寥无几。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只剩下我们两口子两个观众,讲解老师仍然饱有激情,她的热心教授与我的深切感动,似乎在穿越建筑时空中相通,彼此都得到了欢喜的满足。感谢这位敬业的老师,仿佛想把自己所知亲囊授出,怕学生们遗漏了知识点,未能充分从古往今来的视角,全面感受到建筑艺术之美。
感恩能在一个安静的周末走进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世界上,总有人带着使命的光,他们是战争纷乱中挺身而出保护国家财产的人,他们也可以是为我们连接千年文化的“摆渡人”,他们指引者光的方向,能让平凡的世界散发出光芒万丈。
临走时,在门口留言本写下了感激之心,谢谢这位同姓的讲解老师,感恩这次精彩的遇见。如果梁思成林徽因泉下有知,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被如此珍视和积极地传播,那么多辛劳的坚持都没有白费,他们也一定会欣慰含笑了吧!
精致的全木佛塔内部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又如此坚固,古人的智慧至今仍闪着光芒
唐代建筑解构
贝壳打磨装饰的窗户花纹
精致又壮观的木塔全榫卯结构飞檐,不仅气度非凡,更兼顾实用,下雨时候会保护到台阶
建筑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历代佛塔造型的演变不仅记录了朝代的审美,也记录了宗教的地位和主流艺术形态
才貌双全的林徽因
历代殿堂的外形变迁,充分反映了当时朝代审美、材料、技术、国力的变迁,值得细细品味。
门窗上镶着精致雕刻的美玉,比现代人真是讲究多了啊
坐在房屋顶飞檐上的小神兽们
唐代观音阁,它的发现突破了中国古建的纪录。感谢这位穿着红马甲的专业老师耐心热情讲解。
手绘榫卯结构,精确而又清楚,排版也是很讲究,匠心所在,诚心所在
斗拱是房屋Z重要的结构,这是斗拱的历史演变,也反应了技术变化、空间需求变化以及材料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