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看点:母爱是一切爱的根源。
書 評:
要不是朋友强力推荐,我是决计不会去看一本讲述“拉扯”孩子的书。一来是因为自身的性别,二来脑海中已经对这种亲子类的书烙下了成见:无非是初为人母的悸动和矫作,孩童成长的顽劣与天真,无非是现在市面上大肆贩卖的“妈妈读物”中的沧海一粟。另外,看到作者栏赫然印着“龙应台”三个字就又减去一层想读的欲念。如果有人推荐她的杂文,我可能会放下手边的事,去看看这个一直令华人世界汗颜的台湾女子又写出怎样铮铮铁骨的文字,可现在捧出的是这样一小册几近“小女人”的书,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后来之所以读是因为朋友把书塞给我时的那句话:哪天百无聊赖,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就读读这本书吧。好在人总有百无聊赖的日子,却并非每个百无聊赖的日子都有一本好书候在手边。
之前我没有仔细阅读过台湾的文学作品,但印象中在那座岛屿上保留着近代中国温文尔雅的散文传统,不紧不慢中悠悠扬起,一炷香的宁静,一盏茶的芳香。即便是龙应台先生,提笔写自己的骨肉,也马上洗去一身硝烟,素衣翩至。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这是怎样一个醉心于人母的妈妈,甚至在绝大部分的文字中,作者放弃了第一人称的“我”,而是以妈妈的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自己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这种角度本身就使这册小书获得了卓立于其它同类读物的气质,让叙事和作者身份之间产生了一种温柔的张力,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没有一丁点向读者布道或者寻求理解的意图,甚至连分享快乐的冲动也没有,就连讲自己对孩子的反应和感受,也依然不依不饶的使用第三人称“妈妈”。华安在玩耍在淘气在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Z朴实、Z细腻、也Z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不是,全不是,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是的,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即使读者在阅读中戛然而止,觉得突兀,也定会莞尔感慨:我们儿时不也经历了这诸等片段?
除却文字本身,龙应台先生写作这些文字的态度和过程也让我们思考:一个拥有个人事业,肩负社会责任的女性,一个和文字为伍以笔为剑的战士,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的角力中留出罅隙腾给这宁静的文字,是如何在她斧钺钩叉的字典中收集来虫鸣鱼嬉的字眼和句子来书写这淡雅的字行?书中有一章《野心》,说朋友若冰是个单身贵族,有着自己广阔的空间和宏伟的理想,在欧洲游学顺便来看望龙应台,见面后大谈各自的种种计划,其间小华安,就是这本书的主角儿,也掺了进来,以至于妈妈刚说了三言台湾形势又要加两语白雪公主……后来若冰“用很温情的声音”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妈妈软软地躺在沙发上”承认了计划的搁浅。后来若冰追问:你后悔吗?并且“脸上有一种透视人生的复杂表情”。然而在这个时候,文字的空间留给了华安——“整个身体趴在母亲的身体上,头靠着母亲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和温柔。”这一章是我偏爱的,每每读到这儿总要放慢速度,仿佛要听到小华安起伏的呼吸一般,好让妈妈的幸福来得确凿些,好在这样的逼问下有些自信。这是全书几乎唯一没有把华安当作主角的章节,大部分笔墨放在了“妈妈”身上。我不了解龙先生之后的行踪和事迹,不知她是否已经完成了十几年前在书中谈到的种种计划,但是我熟悉那种憧憬未来,谋划着怎样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开来的奕奕神采,也同样见惯了婚后为人妻人母的女性一寸寸陷入生活泥潭,投身于世俗得失的匆匆身影,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龙应台,侠骨柔情,剑胆琴心。
龙应台之所以是龙应台很多时候恐怕是因为那侠骨,那剑胆,可龙应台真的是龙应台也许是由于背后的柔情和琴心。在一个个百无聊赖的日子反复读这册小书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不单是龙应台一人,几乎所有那些挥斥方遒的文字背后,其底色都是对人世殷切的爱。无论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认作是桀骜的,是不屈的,他们都乐于退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确认自己和人Z亲密的关系,描述自己和生命Z微妙的温柔,就像龙应台陶醉于在书中把自己称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