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纯属转帖, 观点不代表楼主观点,转过来,抛砖引玉,让大家能自己思考
车讯网的同事总结历届《拆车坊》拆解结果之后,发出“二等公民”的感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屈身二等呢?我认为,这是民众与管理层共同神话外来品牌的结果。或许有人质疑,明明是厂家偷工减料,采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与管理层或许有瓜葛,与民众有何干系?
岭南荔枝树移栽到京,用不了多久就会死去,这是因为,生存必须依赖适合的环境。一辆防撞杠、四气囊、车身稳定控制一应俱全的汽车在美国卖2万美元,拿到中国后,省略掉防撞杠和车身稳定控制,只剩下两个气囊,售价却升至15万人民币。配置降了,反而多赚3万块钱,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适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构成,与管理层,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
30年前,也就是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出现很大变化,红旗轿车、上海轿车相继停产,切诺基和桑塔纳开始国产,外国汽车品牌从此进入我国安家落户。据说,当时管理层的意思是以市场为代价,换取先进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汽车工业水平。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误。事实上,不管是日产,还是现代,在发展过程中都曾这么做过。不同的是,人家的合作局限于技术层面,而且有严格的时效性,我们的合作扩大到品牌层面,而且遥遥无期。正是这种不同,致使30年过去,我们的市场几乎荡然无存,当初渴望的技术仍然在人家的口袋里——以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
这种明显带有瑕疵的决策,把一个原本只是制造国民车的企业,培育成巨无霸;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坦荡胸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汽车厂家来华淘金。即使区域性制造商,也在大腕的庇护下,走进了咱们的国门。世界上Z提倡自由市场经济的是美国和英国,但在中国面前,他们只能甘拜下风,因为,他们不具备中国式的无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不知道西太后是不是真得说过这句话,但我知道,眼下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市场奉上,却一点儿也不惦记着索取技术。销量略有下滑,便焦急地分析来分析去,生怕人家受一点儿损失。
一位前辈批评我:你纯属目光短浅。国外的汽车品牌来到中国,无论是制造,还是销售,都是双方共同完成的,并且向中国缴税,这叫借鸡下蛋,我等坐收渔利,是天大的好事呀。而且,我们与他们之间办的是合资公司,我们拥有一半的股份,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在中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品牌。
果真如此的话,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我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合资品牌”本身就值得疑问。人家来到中国,是打算把品牌分一半给你吗?显然不是。品牌做大了,Z大的受益者不是咱们,而是品牌持有者,咱们实际上是拿自己的资源,替别人养孩子。比如,咱们这边刚讨论公务车是否应该遵循国际惯例,改用自主品牌汽车,奥迪那边立马坐不住了,大声抗议。此举说明,所谓“合资品牌”根本就是一厢情愿,人家来华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如果不是有政策堡垒,人家肯定会独资设厂,连代工费都不让你赚。
事实上,在“合资品牌”中,中方对于产品、技术没什么决定权,这些核心的东西都掌握在人家手里,中方的任务就是按图纸制造,然后销售,再然后分到一部分报酬。整个举动,像不像民工?
别小看民工,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靠着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收入甚至超越自我感觉很好的白领。“合资品牌”里的中方也是如此,凭借着售价高、销量大,一年下来,也能赚个盆满钵盈。再加上上级考核主要看眼前的钞票,并不考虑民族大业,任期内只要能多卖车,多创利润,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就能获得上级赏识,顺便累积个人资本,或者向上升迁,或者荣耀一方,足够了。至于国家产业发展这些宏观问题,见鬼去吧,我和上级都活不了那么久。
1981年,红旗轿车停产,当时媒体报道的原因是“油耗高”。
2001年,有位听众询问某款现代汽车品质如何。我回答道,这款车价格虚高,有些不值。他回应:可它是进口车呀。我脱口而出:也得看从哪进口。从韩国进口的时装和泡菜也许很棒,但汽车,它们还差得远。
2011年,为一个朋友选车,鉴于其月薪只有不足4000元,我推荐了某款自主品牌车,人家一撇嘴:这是国产车,不可靠。我大怒:别忘了你自己也是国产的。
30年来的不断灌输,各种外来汽车品牌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进口货等于高品质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随处可见,深深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人。在电梯里,在地铁上,我时常听到对于外来汽车品牌的议论,言语间荡漾着无限憧憬、无限崇拜,那眼神令我立刻想起了冠晓荷。但是,这能怪他们吗?我们媒体从中又起了哪些作用呢?
比如,描述自主品牌汽车时,有些人总爱加上这么一句:很像某款(外来品牌)车。我不否认咱们的一些汽车确实抄袭了外面的车,但我觉得可以理解,日本人、韩国人都曾这么做过,干嘛惟独跟自己人过不去?再说了,在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谁都不是一出生就会造车的。
再比如,萨博濒临破产,急切寻找买家之际,国内数家企业伸出了橄榄枝,引得多家媒体热烈讨论,猜测哪款汽车即将进入中国。我为此向一位热血青年请教:为何如此兴奋?他说,萨博目前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这家工厂其实很棒,第一个把涡轮增压器应用在民用汽车上的就是它。
我觉得,这哥们没当发言人实乃ZF一大憾事。
第一个使用涡轮增压能代表什么?我国还是第一个造出火药、第一个使用指南针的国家呢。结果如何呢?
我们面对一个20年只卖了54万辆汽车的外国企业,致以如此热烈的掌声,那么,面对我们自己的企业呢?奇瑞创业之初,我试驾后写了2个整版的评论,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得,同时附加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民族产业的期望。发表之后有人问我:收了多少好处费?对此,我只能这样想,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吧,我则继续秉承自己的观点,在试驾比亚迪、东风风行、长城、吉利时,照样倾注热情。
我们身边,有太多蔑视自己国家产品的人,有太多认为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人。
外来货色确有优秀的一面,就如同韩国车,虽然我在2001年时觉得韩国车很差,但人家在进步,今天的韩国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您如果经济能力够,买档次高些的商品,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外来品牌,每个人都有权利任意选择,商品买卖不必上升到政治层面,只是没必要神话某一方,蔑视某一方。
这些年,大家都在努力神话外来品牌,日子久了,把品牌持有人供奉得飘飘然,在如此肥沃的土壤中,他们开始找不到北了——大幅度削减配置、过分降低成本,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比如,数款SUV车刚入华时拥有独立开启后玻璃,在新一代车型上全部取消;再比如,发现变速器存在瑕疵后,即使在旁国全部实施了召回,也会把中国排除在外。
百年前,一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令许多人义愤填膺,尽管后来有人发现当年的黄浦公园并没有这样的牌子,但当时的国人地位低下确是事实。今天,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收入却排在世界第100多位。韩国人忙于把自己的汽车卖到世界各地,我们却忙着欢迎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到中国办厂。说到底,我们严重匮乏民族自豪感,我们非常需要足够的自信心,我们的管理层需要拥有更多地大智慧。这些做不到,历史将会无休止地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