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Leo妈
每天都要打响的一场战役叫做哄睡,虽然Z后都是以胜利告终,但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喻。
吃过晚饭拾掇拾掇,七点半左右就开始进入程序了。无数次挣扎又被按倒在地地刷牙,无数次爬走又强行拖回地换尿不湿、无数次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始终拉不上拉链地穿睡袋......
然后强盗抢媳妇儿一般单手横抱进房间开空调、关灯、放狗噢不,上奶,这才感觉世界终于安静下来,此刻已经是筋疲力尽只想要尽情地葛优瘫。
如果当天刚好遇上白虹贯日五星会聚水星顺行等异象,那可能就直接奶晕过去了。但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奶得半醉不醉,眼睛半闭着踉踉跄跄地爬起来发奶疯。接下来就是长达数小时惨无人道的家暴时间。
一会儿把手指插进妈妈鼻孔探究黑洞原理,一会儿撕扯妈妈头发测试发丝韧性,一会儿扑倒在妈妈身上体验失重的快感,一会儿一屁股坐在妈妈脸上思考人生
经常忍受不了这般摧残,蜷缩进被子里玩手机,但对方总是可以成功地把被子掀掉,奸笑着把手机夺过,塞进嘴里。如此折腾个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直至电池耗尽才自动关机。
也曾在书上看到过快捷的方法,大概就是放在小床上亲亲额头道声晚安然后潇洒走开,据说凄厉地哭几个晚上便可自主入睡。但对于我这种从不舍得让儿子哭的后妈而言,这种方法还不如直接一闷棍敲晕,这样大家都省事儿。
作为一位资深睡眠爱好者,睡觉绝对是莫大的幸福。在我看来,困了就睡和饿了就吃一样,很少人会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刻意饿着或者硬要醒着。
小月龄宝宝入睡难、夜醒多这个问题估计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入夜后小婴儿们哭着闹着渴求妈妈的怀抱,从远古到现代。
越来越忙碌、夜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现代人逐渐忍受不了这种现象,想出各种方法来改变它、终结它,但这并不能说明小宝宝们的行为有何过错,睡眠训练的Z主要意义只是让妈妈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
一直固执地迷信,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入睡,所以每晚熄灯后,都尽量不招惹这位情绪多变的小动物。
偶尔他困了却未能入睡,也会哭闹心焦,我也是好言劝慰,睡不着就起来嗨嘛,那么着急干嘛,妈妈陪着你呢。给唱唱歌,摸摸背,逗一逗,重新咧嘴笑了,过了一会儿都会安然入睡。
半夜醒来哭了,我也是抱着开始念叨模式,哭什么呢,妈妈在呢,吃点奶好吗,如果实在睡不着,你就自己玩,妈妈先睡。
偶尔夜醒多了,当妈的也是会不耐烦的,但都尽量克制住,告诉自己没有人愿意半夜醒来哭闹,他醒过来一定有他不能言说的原因,不能让自己的焦虑传染给他。
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他能感受到,睡眠是一件很愉悦很幸福的事情,相信他迟早会像我一样,深深爱上睡觉。
也曾有过某些执念,比如在身体Z虚弱的月子里坚持分床睡,每晚他的啼哭就是我的噩梦,因为要起来把他抱起喂奶再放下(在这里必须吐槽下家里那张无法和小床合二为一的床),中途还要支撑着不能睡着。
我时常呆呆看着他在小床上的孤单背影,极度渴望着可以抱着他一起入睡,但想想母婴同床的诸多缺点,还是放弃了。
到了第二月的时候,他开始进入奶完放不下的阶段,长辈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劝我母婴同床,躺喂并陪睡,我犹豫了一段时间,Z终同意了陪睡,小屁孩得以成功地霸占我们的大床。
这里要提醒的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宝宝四个月前,母婴同床会大大增加婴儿猝死的风险。对于这一点,虽然有无数残酷的数字证明,却依旧让我迷惑。
出于母亲的直觉,母婴同床应该是Z自然的行为,除了更方便妈妈喂奶,也能更及时地给予抚慰,从而同时改善母婴双方的睡眠。
那些冷冰冰的案例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得而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自己的床上给他营造安全的空间。
为此,我换了一张两米大床,四面装上了床护栏,专门在床边上给他划出一块区域,尽量不让被子枕头进入他的领地,每次睡觉的时候,我也是离得远远的,他醒了我才上前安抚。
不知道是大床上有父母的气味让他比较安心,还是因为大床比较柔软,抑或因为身边有人陪着,他白天的小觉开始拉长,晚上也睡得越来越好。
睡觉这件麻烦的小事总算告一段落,虽然有所妥协,但我仍是乐在其中。算一算,从他出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百个夜晚,我一直奋战在哄睡第一线,没有翘过一天的班,也算是使出洪荒之力了。
对我而言,每天睡前醒后都能见到他,就是世界上Z幸福的事情了。
母爱是指向分离的,这句话在心理学上是有相关解释的。对于小婴儿而言,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越是亲密越是高质量,那TA就更有能力离开抚养者。
也就是说,你做得越好,你的孩子就越快离开你的怀抱,飞往广阔天地。被抛弃,是每一位抚养者的宿命。然而,越是如此,我越是珍惜他在我身边安睡的每一天。
等小动物上了幼儿园,分床甚至分房也要提上日程了,但是在此之前,我还是单纯地想跟他在一起,睡好多好多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