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国庆假期,确实让有些人笑得非常开心。尚未正式对公众开放、仍然处于定向邀约开放阶段的上海某海洋公园,在国庆期间已经先体验了一把爆满景象,可谓一票难求。而这家海洋公园Z大的噱头之一,莫过于包括海豚、海狮和虎鲸表演的三大动物剧场,这家公园靠着这些动物明星赚足了眼光。
今年清明小长假,青岛某海底世界三天实现487.5万元的营收额,同比增幅超60%,再次刷新了多年由自己保持的青岛市清明期间票务营收记录。而这所海底世界的保留项目之一,就是白鲸、海狮、海豚的动物表演。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动物做出的“惊为天人”的动作,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呢?这种表演,又是否会对动物造成伤害呢?
为了让动物服从人类的指令或者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可以对动物进行繁育或者驯化。这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繁育只是让动物能够在人类控制下传宗接代,而驯化则要求动物的基因性状发生改变,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禽家畜。
所有的观赏动物和表演动物中,大部分都与野生种群一样,并没有明确的适用于表演的新性状。也就是说,让动物表演,可能会违逆动物的天性。
这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让它们配合。而不合理的手段,会让动物痛不欲生。
例如说,黑熊本身用四肢移动,而在马戏中则被要求采用后腿站立行走,乃至骑自行车。这种行走方式有悖黑熊天性,因而必须用强迫手段予以训练。
而国内有些马戏团采用的方法,是将黑熊用短链拴住脖子固定在墙上,如果黑熊不能坚持站立,就有窒息死亡的风险。
当然,不是所有驯养动物的方式都是如此残忍。例如台北市立动物园进行的驯养,就充分利用了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动物完成指定动作就可以立刻得到奖励,如果不完成也不会受到惩罚。动物无需模仿人类,只需要在玩耍的同时进行无害于身体的动作训练。
不过,即使驯养方式合理,动物们仍然可能面对其他折磨,驯养环境就是折磨它们的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圈养环境里面的海豚死亡率接近野生状态下的一倍。根据一份海洋公园的报告,圈养的瓶鼻海豚寿命甚至不足3年,而在野生环境中它们可以存活30年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仍有数家新建的海洋公园以动物表演为卖点吸引观众,国庆期间马戏也成为不少旅游景区的热门项目。许多海豚、虎鲸、海狮乃至熊、老虎、狮子、猴子,仍然在进行各种以刺激肾上腺素为目的的演出。
殊不知,表演落幕以后,才是动物演员们的至暗时刻。
真的不要去动物园海洋馆看这些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