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又一人驱车来到灵泉寺,习惯性的沿着林荫小道到了后门,停车步入寺庙,顺着廊道悠悠的晃上一圈,放空的状态下,无目的无主观的行走,也会在廊道的长椅上坐一下,看往来的僧众和香客,确切说他们应该是来寺院帮杂的,就是那种寺院不发薪水,但会管饭,他们来寺院做些事情,具体叫什么没太搞懂。看每个人平和的状态,我想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满足的。
每一次心绪不安的时候,都会过来坐一坐,走一走,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好像在那样的磁场下,会真的让人能够心安。也会路过庙堂的时候,双手合十,微闭双眼,虔诚状的拜一下,但是并不清楚是否有许愿,或许那一刻是真的无欲无求。
这一次来,寺庙跟之前不太一样,又修建了一些新的建筑,还有一些正在修缮的,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认知,我在想,在施工的工人,穿梭于庙宇,遇到了真佛,会不会驻足拜一下,还是继续忙碌于手上的活儿,争分夺秒的在赶工程进度。。。好比一个是愿景,一个是生计,孰重孰轻,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吧。有人讲,拜佛不如拜己,我只想说,无论释迦牟尼还是耶稣,其实只是一个信仰,代表了心中的一丝寄托,当然他们也教会我们要善良、要包容。。。
谈到善良和包容,我认为是要拥有的一种品质,但可以区分来讲,一种是本质上的善良和包容,一种是表面的善良和包容,我们见过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善良,也看到过“首善”的罪恶历史。一种是从小被刻在骨子里的品性,一种是带有表现性质以获利为主的表演,而世人往往只会记住首善的大善,忽略了身边的小善良。很现实的一句话,善良也是需要实力的,当实力不足的时候,你的善良也许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个人片面观点,仅抒发,无他意,勿争辩),农夫与蛇的故事屡见不鲜。很现实的例子,中学生扶了倒地老人,并好心送医院,却被老人及家人拽住不让走,让赔偿。。。试想,如果不是中学生,而是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人,比较有实力的人,我想将会成为另一种局面,伤者家属千恩万谢,扶人者彬彬有礼,文明的素质会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修行先修心,渡人先渡己,无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身外之物上面,都先强大自己,方能渡人渡己,在这个冲满不确定的生活里,感受到来自阳光的温暖和世人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