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能做官吗?

8回复 阅读 1619

本帖Z后由 鑫绎尚2008 于 2013-5-15 10:27 编辑

这是一个农民兄弟提出的问题,他说如果读书不能做官,他就不再供儿子上大学了。家庭有限的资源不允许孩子们糟蹋。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职位的薪酬比农民工高不了多少。大学的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从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到今天的普通大众的一分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是不是大学扩招的规模太大了?扩招的速度是否太快了?大学的师资水平跟得上吗?配套的教育资源够用吗?大学生毕业生突然增长几倍,各方面做好接受安置的准备了吗?大学教学内容是否跟得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教师尽力没有尽力?教学质量适应新的就业要求吗?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好好读书了,还是忙着网游交友谈恋爱?大学生学到真本事了吗?是社会风气不好没关系进不了好单位,还是大学生挑三拣四只想当公务员?大学生愿意进厂在生产线上岗、下煤窑做矿工吗?等等,这些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外国的名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中国的名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是上了大学四年,花了老爸老妈十几万块,仍是做工务农,读书何用?大学还要办吗?大学不是误人子弟吗?所以,农民兄弟说,如果读书不能做官,还跟他一样当穷老百姓,我花那个冤枉钱干嘛?世界上谁也不会长期做没有回报的事情。

有一个当了三年兵,种了三年稻子的战士,临复员走时说,早知道当兵是种稻子,为啥不叫我老爹来当兵呀?他种稻子可有技术了。现在农民的儿子该说,早知道上了四年大学学不了啥本事,我们花这个冤枉钱干啥? ZF官员的博士硕士学历可以是假的,那是糊弄鬼的。但大学生的博士硕士学历如果是空的,就挣不了钱了。

从历史上看,科举制度之前,穷老百姓的孩子是不可能读书的。即使殷实人家读书也不一定做官。那时候官员都是世袭的,靠关系的。伟大的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Z好的制度,得到西方史学家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正是因为科举制度使得Z优秀的人才被选拔出来,建立了当时世界上Z好的文官队伍。

为什么叫科举?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Z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12月6日,刚刚走马上任的学部侍郎严修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国子监。当天,由他掌管的清ZFZ高教育机构对外宣告,废止已在中国持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可是1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先进了吗?我们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先进了吗?我们的各种考场出现的作弊多,还是过去科举考场的作弊多呢?

读书的目的各说自话。读书能做官,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官不一定都是靠读书做起来的,等等。不过在农村“读书当官,找个好工作”的观念很严重,说是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都是假的,还不是为了毕业能找个好的工作,有份好的收入,能买得起房,结得起婚,养得起孩子?

有人考察,“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并没有科举考选制度,贵族与平民之间壁垒森严。官吏主要是世袭的。有极个别平民甚至奴隶被任用为官吏的,也多出于别人的引荐或个人的自荐。读书人想通过读书来跻身贵族阶层,或者走上政界,希望渺茫。到了汉代,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举贤良方正”、“举孝廉”;魏晋之后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情况下,“读书”与“做官”没有直接关系。

直到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读书和做官才算真正联系起来。古人读书有成之后,虽然不能直接做官,但却可以跻身于“士”的阶层。“士”,仍然属于被统治阶级。当时的人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的地位Z高,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后,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有了自己的社会能量,有着很高的声望,对政界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ZF官员甚至皇帝也对他们给以相当的尊重,有的被礼聘为上宾,授之以官职。“士”做了官,就不再是普通的“士”,而是“士大夫”了。

科举制度打开了读书人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走向政界的道路。“读书做官”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落魄书生高中状元、招驸马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只要读书好,不问出身门第,就可以中举进士,就可以入朝做官,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有了可能的进身之阶,这在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平和公正。

今天的大学生是不是想它呢?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