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尾椎损伤后遗症,用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接骨散外敷治疗,解决问题。需要治疗联系我
你好,尾椎损伤后遗症,用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接骨散外敷治疗,解决问题。需要治疗联系我
扭伤的注意事项:
受伤后,不能立即热敷,不能按摩,不能使用红花油和伤膏药。因为,扭伤后,软组织临近的毛细血管内出血。如果这时采用热敷、按摩、使用红花油和伤膏药以后,会加重毛细血管内出血,从而加重血肿和疼痛的症状。 48小时以后,才能热敷、按摩、使用红花油和伤膏药。消肿止痛,达到治愈作用。
关节扭伤和韧带拉伤:解剖概要、损伤原因及病理
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是下肢承重关节。前者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体上面组成,后者由距骨下面与跟骨组成。胫腓骨下端有内外踝和侧副韧带连接,使踝关节相当稳定。内踝下有坚韧的三角韧带和腓距前、后韧带,此韧带比较薄弱,作用为限制足的内翻活动。在过度的强力内翻或外翻活动时,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处遗失下或跑跳时落地不稳,均可引起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或撕脱骨折。如早期治疗不当,韧带过度松弛,可造成踝关节不稳,易引起反复扭伤,甚至关节软骨损伤,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行走功能。
外侧韧带断裂 内侧韧带断裂 外侧韧带撕脱骨折 内侧韧带撕脱骨折
关节扭伤和韧带拉伤: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外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瘀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
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较少见,局部症状更明显。由于失去外侧韧带的控制,可出现异常内翻活动度。有时外踝有小片骨质连同韧带撕脱,叫撕脱骨折。内翻位摄片时,胫中蒫节面的倾斜度远远超过5-10°的正常范围,伤侧关节间隙增宽。X线检查可见撕脱骨片。
2.内侧韧带损伤
由足部纺织品力外翻引起,发生较少。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足外翻时,引起内侧韧带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脱骨折。
关节扭伤和韧带拉伤的治疗:
踝部内侧韧带损伤,轻型,胶布固定、绷带包扎于矫枉过正位
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缓解疼能和减少出血、肿胀。2-3天后可用理疗、封闭、外敷中药接骨散可以消肿止痛化瘀,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如穿高统靴等)。如损伤较重,可用5-7条宽约2.5厘米的胶布从小腿内侧下1/3经过内、外踝粘贴于小腿外侧中部,胶布外用绷带包扎。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韧带松驰,以利愈合,固定约3周。如为内侧韧带损伤,包扎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状严重,或韧带完全断裂或有撕脱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矫枉过正”的位置,约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垫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块较大,且复位不良,则应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踝部韧带损伤,重型,短腿石膏固定,足底加橡皮垫
陈旧性外侧韧带断裂或反复扭伤致外侧韧带过度松驰造成关节不稳者,可考虑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侧韧带。
关节扭伤后应及时处理,原则是制动和消肿散瘀,使损伤的组织得到良好的修复。关节积血较多者,应在无菌技术下及时抽出,以免后遗关节内粘连。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而影响关节稳定者,需行手术复位修补,以免引起反复扭伤,关节软骨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
韧带拉伤的程度判断
(一)轻微: 韧带受到拉扯,但并未断裂。有疼痛肿胀,但无功能丧失或关节的不稳定
(二)中等:韧带有部分断裂,受伤部位有中等程度疼痛肿胀, 合并部分关节活动减少及不稳定的现象
(三)严重: 韧带完全断裂,厉害的肿痛出血,关节活动度及稳定度明显丧失
挫伤:
损伤力量钝力方向使肌肉、韧带、关节向内延伸(下压)引起机体局部解剖学结构改变的损伤。
软组织挫伤,采用早期外敷中药接骨散方法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患者往往在敷药后就能即时消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固定,不仅能保持关节于受伤韧带松弛的位置,暂时限制肢体活动,还有利于损伤韧带的修复,从而缩短了治疗时间,使挫伤快速恢复好。
抽筋,是常见的一种肌肉痉挛现象。
肝主筋,肝的津液血液饱满,则一身筋膜得到滋养。动作灵活,筋骨柔顺。
肝脏津血亏虚了,则去借用筋膜之津液储备,每一次抽动,都是借用筋膜津液补充自己的过程。此之谓“抽筋”。也算是母盗子气的一种形式。所以老年人肝津血亏虚,很容易抽筋,并且是在“承筋”穴位附近,“承筋”就是肝之津血的外应。老年人的“承筋”穴,在一次又一次的抽筋中,不断萎缩疲软。此为肝之衰老表现。
所以捏一捏“承筋”穴位是不是饱满有力,可以辅助了解此人肝血津液是不是亏虚。
此之谓“肝主筋”!
足跟痛的临床分析:
1、跟骨骨刺:起步痛,行走后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
2、跟骨脂肪垫劳损:起步不痛,越走越痛;
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重;
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
5、膑下脂肪垫劳损:将手按压内外膝眼后跟骨压痛消失,放开后跟骨压痛出现;
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双下肢长短,然后屈膝90度,再次比双下肢长短,原来长的脚变短了,短的脚变长了为骨盆移位;
7、髋关节外旋:走路时患侧呈现外八字;
8、足弓畸形:有扁平足或足弓增大;
9、骶棘肌劳损;
10、C6-7棘突旁软组织劳损;
脚跟疼痛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脚跟疼痛治疗:
跟骨骨折,跟骨骨膜炎,跟骨下脂肪垫损伤,跟骨皮下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跗骨窦软组织劳损的,用中药接骨散外敷治疗。
其它办法治疗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足跟痛如何预防?
1.使用海绵足跟垫,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2.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3.老年人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4.中老年人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5.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踝关节扭伤和骨折的区别诊断:
1.踝关节扭伤:踝部软组织损伤,虽疼痛剧烈,但能行走。
2.踝关节骨折:踝部骨裂或骨折,除剧烈疼痛外,脚不能着地,更不能行走。
©2008-2024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