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孩子,出院就应该开始补充维生素D了。。现在开始补也不晚哦!~
母乳喂养的孩子,出院就应该开始补充维生素D了。。现在开始补也不晚哦!~
hao
收藏
我家宝宝血钙不缺,缺锌,混合喂养,牛奶多些,医生让补钙锌,我迷茫。。补不补
另外缺钙正常,我身边就没有不缺钙的宝宝,而且都是重度缺钙(和我差不多时间生的,当我了解后心里负担也没那么大了),反正只要没有我上面说的生理现象出现,且生长发育正常就不用担心,至于补钙,各家孩子情况不一样,自己斟酌吧
顶贴··我们在吃Ddrops 孩子快2岁了
依据什么判断孩子缺锌呢?微量元素的检查不靠谱。
由于钙、锌、铁等元素的生理效应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检测微量元素根本没有意义。特别是检测头发更没有任何科学道理。末梢血检测,不能保证取血时不被组织液稀释,所以连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微量元素检测会引导家长过多关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制剂盛行,从而忽视均衡营养,百害无一利。保证均衡营养,监测生长发育,不要沉溺于补充钙等营养素上。
微量元素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正常均衡饮食情况下如刻意补充一种或几种元素,会造成其他元素吸收相对减少,反而补了这个缺那个!
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必需要结合膳食分析、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我们不提倡孩子体检常规检查微量元素,因为抽血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全身状况。更不提倡连喂养情况都不问,孩子也不检查,仅仅看一眼微量元素检查结果就给孩子开一堆:“补药”。
临床检测人体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风险,参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25羟维生素D的值,数值小于20mg/ml认为是维生素D缺乏。正常喂养的孩子,只要补充够每日生理需求的维生素D,就不需要额外补钙,也没必要用仪器或者抽血做各种检测。
盲目给孩子补微量元素的危害:
1.维生素D和钙过量:高钙血症、脏器组织钙化;
2.锌过量: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
3.维生素A过量:精神萎靡、呕吐,严重时还可致颅内压升高,昏迷。
因此,儿童没有必要一定要进行和微量元素检测。只要家长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保证食品多样化就可以了。
另希望以下微博截图能帮助你判断!~
净扯JB没用的东西。多晒太阳就能补充VD
国内貌似只有伊可新卖啊
我家宝宝发育身高,体重都正常,但是晚上睡觉老是睡不好,1岁5个月了,囟门还有点大,都说1岁半闭合比较好嘛,眼看着1岁半闭合不了啊,有点急,查了骨密度说是轻度缺钙
小时候长期吃鱼肝油感觉人很好。
孩子检查骨密度的意义不大。因为每个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异的,各医院采用的骨密度仪不同,各医院测量骨密度的位置也不同,国际上还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同时对于小婴儿来说骨密度如果是正常的,其钙吸收力就要下降,主要是被动吸收。人体对钙需要越高其主动吸收钙的能力就增强。只要膳食安排的好,保证奶量,多做户外活动,孩子不会缺钙的。
也不知何时骨密度检查引入了儿童保健,导致多少婴幼儿因为骨密度低而不得已补钙。目前,根本没有标准的儿童骨密度检查方法,更何况对待婴儿。
骨密度检测虽然具有快速、准确及高度可重复等优点,被认为是评估人体骨矿物质含量而间接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较理想指标,但目前尚缺少儿童的正常参考数据。
如何对待骨密度检测结果?对不同年龄人群,同样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意义不同。对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偏低提示应增加钙质摄入,甚至需要一些激素的补充;对儿童,特别是生长旺盛阶段的婴幼儿,骨密度偏低意味快速生长过程,是好现象,不是补钙的指征。补钙过多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的负担。
很多体检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推出了很多不必要的检查,多花钱外,还吃了很多很多放射线。例如骨密度检查:只有65岁以上女性或70岁以上男性,同时具有风险因子的人才需筛查。骨密度是一项放射性检查,不建议没有风险因素的人过早、过多的检查骨密度。
@卓正内科李陶
骨密度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利用很小剂量的放射线检测骨骼密度。如果没有体重过轻、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类固醇)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性厌食、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等)这些风险因素的人群,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检查。
@张思莱医师
孩子检查骨密度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每个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异的,各医院采用的骨密度仪不同,各医院测量骨密度的位置也不同,国际上还没有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同时对于小婴儿来说骨密度如果是正常的,其钙吸收力就要下降,主要是被动吸收。人体对钙需要越高其主动吸收钙的能力就增强。
@崔玉涛
对于婴幼儿,体检的重点是在了解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基础上,结合生长指标的测量、医生查体,给予生长发育的评估,重点在"养育"的指导。对儿童来说,特别是生长旺盛阶段的婴幼儿,骨密度偏低意味快速生长过程,是好现象,不是补钙的指征。补钙过多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的负担
学习了
这个我也查过是12——18个月吧,当妈真是不容易
看看。。。
学习了,好贴
学习
©2008-2024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