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夜,上海发生一起严重踩踏事故,慌乱与哀恸,让新年的氛围格外凝重,亦给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敲响了安全警钟。
事故发生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现场没有外力诱导,没有意外事故,只是单纯的人挤人,前后不过二十多分钟的骚乱,就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惨重后果,想来,实在令人惶恐,令人担忧,令人深思。
反观正在上演“Z大县城”疯狂逆袭的武汉,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里,地铁2号线被挤爆,开启堵死模式,其中潜藏的澎湃暗涌,并不逊于外滩那一霎的触目惊心。
猛力前进的武汉,是否做好了应对拥挤危机的准备?又是否能在千钧一发时,有为了民众后退一点的制动力?
1月2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市民和游客点燃蜡烛、献上鲜花,悼念踩踏时间遇难者。“堵死”的拥挤模式,容易令人烦躁,更易触发危险
1月3日,即小长假的Z后一天下午,返城返校客流潮叠加,武汉地铁2号线被挤得水泄不通。从汉口火车站乘地铁前往光谷广场,因车厢太挤,不少乘客都满头大汗,我下车时,一度被上车人潮挤回车厢。由于站台大量乘客滞留,地铁汉口火车站、循礼门站、中南站纷纷采取分流限行措施。
限行围栏外,数百名候车乘客排起了长队;步梯端口处,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几乎被乘客淹没;而拥挤的车厢内,乘客们几乎无法挪动,钱物被挤丢的事件时有发生。
拥挤的环境很容易让人烦躁,烦躁的人群则潜藏着危险,或许是由于,上海突如其来的踩踏悲剧,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让他们适度放缓了拥挤的脚步;城市管理者也绷紧了神经,采取了多项保障措施。
所以,虽然这个元旦武汉开启了“堵死”模式,好在仍平安度过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因庆幸而忽略,那些拥挤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多少个“万一”,那些庞大的人流之中,积攒着多么大的压力。
2009年12月7日,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晚自习下课后,学生们为了避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距离宿舍Z近的楼梯口,一拥而下,突然有一名学生跌倒,引发拥挤踩踏,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
9月26日下午,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宿舍一楼通道处的一块海绵垫,被调皮的学生弄倒,导致通道不畅。午休结束后,学生们下楼返回教室,有人不慎在通过海绵垫时摔倒,后续下楼的学生不明情况,向前拥挤,多名学生叠加挤压在海绵垫上,致6人死亡,26人受伤。
种种案例都证明,人群的聚集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而大多数惨烈事故的发生,纵然有偶然因素存在,但归根结底,仍是长期管理上的疏忽和缺位,一触即发,让负重前行的骆驼身上,落下了那Z后一根稻草。
元旦假期Z后一天,返城返校客流潮叠加,挤爆了地铁2号线;右图为:地铁2号线中南路站拉起条幅限行。武汉初有“挤城”之像,公共安全隐患巨大,已不容忽视
坐拥两江三镇的武汉,是一座熙熙攘攘的喧哗大城。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口在300万至500万之间的为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算是特大城市。全国符合“特大”条件的只有16座城市,武汉正是其中之一。而据武汉警方负责人的Z新介绍,2014年度,武汉全市实有人口继续增长,已达1100万。
今年7月,武汉市发改委委托武汉大学课题组完成的《武汉市人口发展综合设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武汉整体人口密度并不算高,每平方公里只有1152人,只有香港的1/6,上海的一半,但武汉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部分街道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上海。而且,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长,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流入也在不断加速,聚集效应将会进一步凸显。
数据虽然直观,但终究是平面、抽象的,生活于这座城市的人们,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2012年12月31日晚,一位去武汉江滩看焰火晚会的网友,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回家后,惊魂未定地上网发帖,她的描述如今看起来,仍让人有些后怕:“烟火开始了,后面的人就开始激动,开始推,我还算有点忧患意识,就想往外挤,挤了一点,就挤不动了,再后来根本动不了,被人潮推来推去,挎包都差点掉了……人群里我至少看到3个小孩,一个3岁左右,被她爷爷背着,都挤哭了,还有2个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当时已经和我一起困在中间,希望他们都没事,今晚千万不要出事啊……闺蜜告诉我,她妹妹今天也在江滩,摔倒了差点被别个踩死……”想来,2013年开始,武汉市为了保障空气质量,取消江滩的元旦焰火晚会,其中多少也有出于安全的考量吧。
武汉自从迈入“地铁时代”后,拥挤更成为人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光谷广场站几乎每天都人山人海,节假日更是要崩溃的节奏,地下通道常常是人满为患,堵得水泄不通,连呼吸都觉得缺少空间。去年3月份,武汉地铁2号线光谷广场站C出入口手扶电梯上方的装饰瓷砖脱落,引发连锁反应,慌乱中,多名乘客发生踩踏,导致7人受伤入院治疗。而去年6月,也是在地铁2号线上,两人因争座位打斗,引发恐慌,乘客四处逃散,造成多人受伤。
不少武汉市民,都在论坛、微博,朋友圈呼吁,要给地铁增配警力,要注意光谷、武广等繁华地带的防滑防踩,高峰时期一定要有效管控人流……诉求体现着焦虑,更传达着期待,这也说明,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从生活感受上,我们都已经意识到,武汉的拥挤问题虽不如北上广那么明显,但“挤城”已出现端倪,危机也已潜伏在身边,公共安全的巨大隐患,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
去年3月,地铁2号线光谷广场站C出入口手扶电梯上方的装饰瓷砖脱落,引发连锁反应,慌乱中,多名乘客发生踩踏,导致7人受伤入院治疗。飞速奔跑的武汉,更须正视“等待”与“后退”的价值
上海踩踏事故的亲历者们,在回忆起当时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声音:“后退!”
一群被网友称为“后退哥”的年轻人,站在高台上,努力警醒着慌乱的,不知情的,仍在向前挤压的人群,无论是出于本能的自助助人,还是出于可贵的公共意识,这一声声“后退”,在当时当地,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后退哥”中的一员、湖北小伙吴登民,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声音:“后退”,千万要冷静。对我个人而言,这个声音是一辈子的财富。”是对于疾驰向前的中国,对于激流勇进的武汉而言,“后退”何尝不是Z值得被认识和珍视的财富呢?
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的迅速积累,文化的功利倾向,如同一把把烈火,一捆捆干柴,让浮躁焦虑的社会氛围,不断升温。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勇猛有余,思虑不足,种下了“大城市病”的病根,亦埋下了脆弱混乱的种子。越是跑得快,就越得跑得稳,否则摔上一跤,就会伤得很惨。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固然潇洒,但更难得的,是懂得“缓步”给公共安全让道,“后退”给公众以适应空间。
就具体管理措施而言,要防止悲剧重演,减轻公众焦虑,当下Z紧要地就是,各级部门应层层落实公共安全责任,不可陷入“大拆大建”的盲目冒进之中,任何建设预案都应有配套的安全预案。尤其是在武昌光谷实施改造,地铁建设方兴未艾,汉口三大主干道即将全面开挖之际,更应在主要商圈、人群聚集地,严格执行公共安全防范及应急机制,让民众看到真正的警力,真正的设施,真正的疏导,真正的分流,将安全工作做到实处,让大家心里踏实。
而对于每位市民来说,也需要提升公共意识,遵守公共秩序,强化自我管理。说得通俗点就是,不坏规矩,不凑热闹,不逆人流。同时,多了解紧急状况下的防范、自救措施,积极掌握简单的急救知识,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都是一种难得的保障。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沪上那一夜悲恸,不仅让城市管理者和市民,感受到责任之重大,教训之深刻,更给予我们每个人反思的契机。每一个人,都应尽早意识到飞速膨胀的城市与自身的关系,更应承担起属于自己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对安全的珍视,对规则的认真,对内心的稳妥,去告慰那些未能迎接新年曙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