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入司的第一课通常是企业简介,人力资源部会对公司起源及发展阶段、文化与制度、公司产品、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后续也会以考核的方式来加快新员工融入公司的速度。
随着时光流逝,新人变老,问题就来了:我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老油条”,对公司有很多非议;甚至是一些直接面对外部客户的HR和业务人员,也无意间让客户嗅到一些负面情绪。
单纯地说一家公司是好还是不好,就像说一个人好或不好一样,需要具体的标准拿来参照(当然,违法乱纪和非法勾当肯定就不好了)。不过,企业无论其大小,年龄,规模,性质,产品,有自己的风格;好比个体的人,无论其性别,肤色,学历,经历,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帅气,沉稳,幽默,上进,开放,等等。
那么,如何理解企业风格?在这里不下一个书面或官方定义,通俗地解释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能形象地描述出企业,虽然企业可能多重风格混搭或杂糅,但总有相对突出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土豪型 公司很有钱,薪资水平偏高,公司的激励和奖惩,基本上以金钱形式体现;对员工基本没有尊重,老板的口头禅是“做得了就做,做不了给我滚蛋”!
开放型 公司很OPEN,鼓励和组织员工进行内外交流,内部沟通简单直接、时效性强,老板看到大家都默不吭声就郁闷,担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发展型 公司在创业期或者二次创业期,变革和创新成为常态,组织架构与岗位时常变更,员工工作内容可能也会有较大的变化,也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
稳重型 企业很低调,反对员工与外部交流,薪资福利方面比较有吸引力,在外界看来比较神秘,各种圈子基本上很少有公司人员出现。
温馨型 企业非常注重员工感受,文化活动比较丰富,定期收集员工对于企业的各种意见,(物质与非物质)激励与表彰非常多,上下级之间不以职务来称呼。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谓之“三无型”,即在薪资、平台与氛围方面均做得一无是处!
员工选择或者不离开一家公司,要么是看钱(现在或未来),要么是看心情。于钱而言,能不能给我期望的薪资?承诺有无兑现?我在企业可否不断升值?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于心情而言,企业风格能否与我合拍?是不是我中意的款?这种合拍的风格当前是否弥补我对其他方面的不满?这也是员工选择去留的重要尺度。
回归一个话题:你真的了解你的公司吗?若不了解,请再忙再烦也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别管公司宣传的什么价值观理念);若了解,请对比自己的本能和初衷,在去与留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决定,决定了就不要后悔和叽歪。如果你的公司有那么一些值得你留恋的,请从心底里告诉自己这些好,这样对外才能感染你的客户,请相信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招聘管理者或者业务人员,再怎么掩饰,你对公司的愤恨与怨气一定会让求职者或客户感知;如果你的公司真的是“三无型”,请趁早走,因为呆在里面是浪费你的才华和生命,呆久了你自己也会变成“三无人”。
不要太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