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1.15 子貢曰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 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此章言貧之與富皆當樂道自修也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者 乏財曰貧 佞說為諂 多財曰富 傲逸為驕 言人貧多佞說 富多傲逸 若能貧無諂佞 富不驕逸 子貢以為善 故問夫子曰 其德行何如 子曰可也者 此夫子答子貢也 時子貢富 志怠於學 故發此問 意謂不驕而為美德 故孔子抑之 云可也 言未足多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者 樂 謂志於善道 不以貧為憂苦 好 謂閑習禮容 不以富而倦略 此則勝於無諂無驕 故云未若 言不如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者 子貢知師勵已 故引詩以成之 此衛風淇奧之篇 美武公之德也 治骨曰切 象曰瑳 玉曰琢 石曰磨 道其學而成也 聽其規諫以自修 如玉石之見琢磨 子貢言 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 其此能切磋琢磨之謂與 子曰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者,子貢知引詩以成孔子義 善取類 故呼其名而然之 告諸往而知來者者 此言可與言詩之意 諸 之也 謂告之往以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 則知來者切磋琢磨 所以可與言詩也。
朱子曰 常人溺于贫富之中 而不知所以自守 故必有二者之病 无谄无骄 则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凡曰可者 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 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 好礼则安处善 乐循理 亦不自知其富矣 子贡货殖 盖先贫后富 而尝用力于自守者 故以此为问 而夫子答之如此 盖许其所已能 而勉其所未至也 诗卫风淇澳之篇 言治骨角者 既切之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 既琢之而复磨之 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 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 闻夫子之言 又知义理之无穷 虽有得焉 而未可遽自足也 故引是诗以明之 此章问答 其浅深高下 固不待辨说而明矣 然不切则磋无所施 不琢则磨无所措 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 而不求造道之极致 亦不可骛于虚远 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钱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詩》語有兩釋。一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四字分指平列。謂非加切磋琢磨之功,則四者皆不能成器,蓋言學問之功。又一釋,治牙骨者,切了還得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還得磨,使益細膩。此言精益求精。求之古訓,前說為當。
其斯之謂與:此句從前釋,子貢聞孔子言,知無諂無驕,可由生質之美;而樂道好禮,則必經學問之功。從後釋,子貢聞孔子言無諂無驕之不如樂道好禮,而知道義無窮,進而益深,如《詩》所云。子貢所悟,蓋悟於義理之無窮。惟其義理無窮,故不可廢學問。
告諸往而知來者:往,所已言。來,所未言。從前釋,無諂無驕不如樂道好禮,孔子所已言。而此《詩》之言學問之功,則孔子所未言,子貢悟及於此,故孔子嘉許其可與言《詩》。從後釋,孔子僅言無諂無驕不如樂道好禮,而子貢悟及此《詩》,知一切事皆如此,不可安於小成而不自勉於益求精進。前釋平易,後釋曲折,今采前釋。
疏证有几个小故事
左傳定十三年曰衛公叔文子朝而請享靈公退見史鰍而告之史鰍曰子必禍矣子富而君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不先告子是吾罪也吾既許我矣其若之何史鰍曰無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於難上下聞之戌也矣其亡乎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戌必與焉及文子卒衛侯始惡於公叔戌以其富也
國語晉語八曰趙文子為室其椽而礱之張老夕焉而見之不謁而歸文子聞之駕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對曰天子之室其椽而礱之加密室焉諸侯礱之大夫之士首之備其物義也從其等禮也今子貴而忘義富而忘禮吾懼不免何敢以告文子歸今之勿礱也
莊子讓王篇曰 古之得道者 窮亦樂 達亦樂 所樂非窮達也 道得於此 則窮達一也 如寒暑風雨之序矣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2 子曰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 思無邪
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詩》三百”者,言《詩》篇之大數也。“一言以蔽之”者,蔽,猶當也。古者謂一句為一言。《詩》雖有三百篇之多,可舉一句當盡其理也。“曰:‘思無邪’”者,此《詩》之一言,《魯頌·篇》文也。《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故此一句可以當之也。
朱子曰:“思無邪”,魯頌篇之辭。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求其直指全體,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蓋其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範氏曰:“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新解:《魯頌》〈駉篇〉辭。或曰《詩》有美、刺、正、變,所以勸善而懲惡。則作者三百篇之思,皆歸無邪,又能使天下後世之凡有思者同歸無邪。又一說,無邪,直義。三百篇之作者,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假,此即所謂“《詩》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舉此一言以包蓋其大義。詩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學於《詩》而可以興、觀、羣、怨。此說似較前說為得。〈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詩》曰:“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祛祛,彊健貌。徂,行義。謂馬行直前。思馬之“思”乃語辭,不作思維解。雖曰引《詩》多斷章取義,然亦不當大違原義。故知後說為允。 學者必務知要,斯能守約。本章孔子論詩,猶其論學論政,主要歸於己心之德。孔門論學,主要在人心,歸本於人之性情。學者當深參。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yang592493001
初中一年级
恩恩 看到了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5 孟懿子問孝 子曰 無違 樊遲御 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 無違 樊遲曰 何謂也 子曰 生 事之以禮 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此章明孝必以禮。“孟懿子問孝”者,魯大夫仲孫何忌問孝道於孔子也。“子曰:無違”者,此夫子答辭也。言行孝之道,無得違禮也。“樊遲禦”者,弟子樊須為夫子禦車也。“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者,孟孫,即懿子也。孔子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而懿子與樊遲友善,必將問於樊遲,故夫子告之。“樊遲曰:何謂也”者,樊遲亦未達無違之旨,故複問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者,此夫子為言無違之事也。生,事之以禮,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屬也。死,葬之以禮,謂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蔔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屬也。祭之以禮,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之屬也。不違此禮,是無違之理也。不即告孟孫者,初時意在簡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遲者,恐孟孫以為從父之令是無違,故既與別,後告於樊遲,將使複告孟孫也。
朱子曰:生事葬祭,事親之始終具矣。禮,即理之節文也。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於禮而不苟,其尊親也至矣。是時三家僭禮,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語意渾然,又若不專為三家發者,所以為聖人之言也。胡氏曰:“人之欲孝其親,心雖無窮,而分則有限。得為而不為,與不得為而為之,均於不孝。所謂以禮者,為其所得為者而已矣。”
新解:樊遲果不達而問。孔子乃言無違者,無違於禮,能以禮事親,斯為孝。父母有不合禮,子女不當順其非,必自以合禮者事父母,斯對父母為至敬,此即是孝。若順親非禮,是謂其親不足與為善,又自陷非禮,此乃違逆其親之甚。故無違為孝,乃為懿子一人言之。不違禮為孝,乃為天下萬世一切人言之。其父果賢,子不違,仍是不違禮。孔子兩次所言,義本相通。或說,時三家僭禮,故孔子以無違於禮警懿子,欲樊遲之轉達。但孔子何不直告,而必待樊遲之再問而轉達?似成曲解。若懿子能無違其父使之學禮之命,則其儆三家之僭者亦寓乎其中,可不煩樊遲之再達。
《荀子•禮論篇》曰: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6 孟武伯問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此章言孝子不妄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孫彘也,問於夫子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後可使父母憂之,疾病之外,不得妄為非法,貽憂於父母也”。此章言孝子不妄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孫彘也,問於夫子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唯其疾病然後可使父母憂之,疾病之外,不得妄為非法,貽憂於父母也”。
朱子曰: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新解:此句有三解。一,父母愛子,無所不至,因此常憂其子之或病。子女能體此心,於日常生活加意謹慎,是即孝。或說,子女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為憂,言他無可憂。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無。第三說,子女誠心孝其父母,或用心過甚,轉使父母不安,故為子女者,惟當以父母之疾病為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孟子言父子之間不責善,亦此義。三說皆合理,第一說似對《論語》原文多一紆回,且於“唯”字語氣不貼切,第三說當作唯父母疾之憂始合。今從第二說。
yang592493001
初中一年级
全是文言文 不是太懂 楼主以后可以在加上翻译就更好了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8 子夏問孝 子曰 色難 有事 弟子服其勞 有酒食 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此章言為孝必須承順父母顏色也。“子夏問孝”者,弟子子夏問於孔子為孝之道也。“子曰:色難”者,答之也。言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勞、先食不為孝也。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曾,猶則也。言若家有勞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勞,有酒有食,進與父兄飲食,汝則謂是以為孝乎?言此未孝也。必須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朱子曰: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舊說,承順父母之色為難,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新解:色難:此有兩解。一,難在承望父母之顏色。《小戴記》〈曲禮〉有云:“視於無形,聽於無聲。”能在無形無聲中體會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顏悅色為難。《小戴記》〈祭義〉有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內心之真情流露,色難仍是心難。前說指父母之色,後說指孝子之色。既是問孝,當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說之始可通,今從後解。
以上四章皆問孝,而孔子所對各不同。或疑乃孔子因人施教,針對問者之短處與缺點。於是疑子游或能養而稍失於敬,子夏或對父母少溫潤之色,凡此皆屬臆測。《論語》文辭簡約,或當時問語有不同,孔子針對問語而各別為說,記者詳孔子之言,而略各人所問,遂若問同而對異。學者且當就文尋繹,知孔子言孝道有此諸說,斯可矣,不宜離此多求。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9 子曰 吾與回言 終日不違 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此章美顏淵之德。“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者,回,弟子顏淵也;違,猶怪問也;愚,無智之稱。孔子言:我與回言,終竟一日,亦無所怪問。於我之言,默而識之,如無知之愚人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還,而省察其在私室與二三子說釋道義,亦足以發明大體,乃知其回也不愚。
朱子曰:不違者,意不相背,有聽受而無問難也。私,謂燕居獨處,非進見請問之時。發,謂發明所言之理。愚聞之師曰:“顏子深潛純粹,其於聖人體段已具。其聞夫子之言,默識心融,觸處洞然,自有條理。故終日言,但見其不違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則見其日用動靜語默之間,皆足以發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無疑,然後知其不愚也。”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0 子曰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視其所以”者,以,用也。言視其所以行用。“觀其所由”者,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處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者,廋,匿也;焉,安也。言知人之法,但觀察其終始,則人安所隱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隱也。
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
此章孔子教人以觀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觀察,其人之人格與心地,將無遁形。然學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己之為人,如受透視,亦不致於自欺。否則讓自己藏匿了自己,又何以觀於人?
或說,觀人必就其易見者,若每事必觀其意之所從來,將至於逆詐臆不信,誅心之論,不可必矣。然此章乃由迹以觀心,由事以窺意,未有觀人而可以略其心意於不論者,學者其細闡之。
《大戴禮記•官人篇》曰:達觀其所舉,富觀其所予,窮觀其所不為,乏觀其所不取。
《逸周書•官人篇》曰:富貴者觀其有禮施;貧賤者觀其有德守;嬖寵者觀其不驕奢;膘約者觀其不懾懼。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其老者,觀其思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設之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喜之以觀其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酒以觀其恭;從之色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二;昵之以觀其不狎。複征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誠。
知人有五,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1 子曰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此章言為師之法。溫,尋也。言舊所學得者,溫尋使不忘,是溫故也。素所未知,學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
朱子曰: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問之學,則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相發也。
新解:溫故而知新: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制作,如漢代諸儒之所為。
可以為師:依前解,時時溫習舊得而開發新知,此乃學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學在我,能學即能教,故曰可以為師。若分溫故知新為兩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總之是記問之學。所學在外,則知識無窮,記問雖博,非屬心得,既非能學,即非能教。僅成稗販,何足為師?然心得亦非憑空自創,乃從舊聞中開悟新知,使內外新舊融會成一,如是始可謂之學。依後解,事變無窮,所謂新者,皆古所未經,師所不傳,若僅溫故不能知新,則必有學絕道喪之憂矣。故惟溫故而能知新,始能勝任為師。此兩解,言異而義一,學者其細參之。
本章新故合一,教學合一,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後能教,若僅務於記誦稗販,不能開新,即不足以任教。義蘊深長。
《荀子•致士篇》曰: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
楊樹達按:記問博習,強識之事也;溫故知新,通悟之事也。孔子之教,以通悟為上,強識次之。故溫故知新可以為師,記問博習無與於師道也。所謂溫故而知新者,先溫故而後知新也。優遊涵泳於故業之中,新知忽湧現焉,此非義襲而取、揠苗助長者之所為,而其新出乎故,故為可信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其病也妄;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其病也庸:皆非孔子所許也。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2 子曰 君子不器
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濟川,車輿以行陸,反之則不能。君子之德,則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見幾而作,無所不施也。
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器,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謂專家之學者近之。不器非謂無用,乃謂不專限於一材一藝之長,猶今之謂通才。後人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才藝。”才藝各有專用,器,俗稱器量,器量大則可以多受,識見高則可以遠視,其用不限於一材一藝。近代科學日新,分工愈細,專家之用益顯,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領導羣倫,尤以不器之君子為貴。此章所言,仍是一種通義,不以時代古今而變。
今試以本章與上章相參,可見一切智識與學問之背後,必須有一如人類生命活的存在。否則智識僅如登記上賬簿,學問只求訓練成機械,毀人以為學,則人道楛而世道之憂無窮矣。不可不深思。
《禮記•學記篇》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3 子貢問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此章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貢問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從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範氏曰:“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
行在言先,言隨行後,亦敏於行而訥於言之義。
《禮記緇衣篇》曰:子曰: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說苑•雜言篇》曰:曾子曰: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
2.14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此章明君子、小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為周,阿黨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黨,小人則反是。
朱子曰: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故聖人於周比、和同、驕泰之屬,常對舉而互言之,欲學者察乎兩閑,而審其取捨之幾也。
新解:周,忠信義。比,阿黨義。《論語》每以君子、小人對舉。或指位言,或指德言。如謂在上位,居心宜公,細民在下,則惟顧己私,此亦通。然本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情私。則本章之君子、小人,乃以德別,不以位分。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5 子曰 學而不思 則罔 思而不學 則殆
此章言教學法也。“學而不思則罔”者,言為學之法。既從師學,則自思其餘蘊。若雖從師學,而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也。“思而不學則殆”者,言但自尋思,而不往從師學,終卒不得其義,則徒使人精神疲勞倦殆。
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罔:此字有兩解。一迷惘義。只向外面學,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則必迷惘無所得。一誣罔義。不經精思,不深辨其真義所在,以非為是,是誣罔其所學。後解由前解引申而來,當從前解。
殆:此字亦有兩解。一危殆義,亦疑義。思而不學,則事無徵驗,疑不能定,危殆不安。一疲怠義。徒使精神疲怠,而無所得。後解借字為釋,又屬偏指,今從前解。
此章言學思當交修並進。僅學不思,將失去了自己。僅思不學,亦是把自己封閉孤立了。當與“溫故知新”章合參。
楊樹達按:罔者無也,學而不思,其失止於喪己;殆者危也,思而不學,其病可以誤人。殆之害甚於罔。故孔子又曰,思無益也。
独孤幽人
大学一年级
2.16 子曰 攻乎異端 斯害也已
此章禁人雜學。攻,治也。異端,謂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則不同歸也。
範氏曰:“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其率天下至於無父無君,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楊墨,尤為近理,所以其害為尤甚。學者當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爾,則骎骎然入於其中矣。”
攻,如攻金攻木,乃專攻義,謂專於一事一端用力。或說攻,攻伐義,如“小子鳴鼓而攻之”。似不辭,今從上解。異端,一事必有兩頭,如一線必有兩端,由此達彼。若專就此端言,則彼端成為異端,從彼端視此端亦然。墨翟兼愛,楊朱為我,何嘗非各得一端,而相視如水火。舊說謂反聖人之道者為異端,因舉楊、墨、佛、老以解此章。然孔子時,尚未有楊、墨、佛、老。可見本章異端,乃指孔子教人為學,不當專向一偏,戒人勿專在對反之兩端堅執其一。所謂異途而同歸,學問當求通其全體,否則道術將為天下裂,而歧途亡羊,為害無窮矣。一說,異端猶言歧枝小道。小人有才,小道可觀,用之皆吾資,攻之皆吾敵,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後世以攻異端為正學。今按:由此觀之,本章正解,尤當警惕。
孔子平日言學,常兼舉兩端,如言仁常兼言禮,或兼言知。又如言質與文,學與思,此皆兼舉兩端,即《中庸》所謂執其兩端。執其兩端,則自見有一中道。中道在全體中見。僅治一端,則偏而不中矣。故《中庸》曰:“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呆呆呆呆呆呆
小学二年级

违规昵称752782
大学一年级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
©2008-2025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
得意生活®得意®得意DEYI®